曹典順:以人民為中心——唯物史觀的新拓展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先後確立了“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邏輯。但不論何種實踐邏輯,都遵循著同一個主題——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邏輯依然需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滿足人民願望、依靠人民群眾,從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堅持人民利益至上

改革開放40年來,論及真理或真理邏輯,人們普遍會聯想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檢驗真理的實踐邏輯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帷幕。正是基於對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堅持,我們以人民利益至上為準則,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在新時代,人民利益至上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直接表現為“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就是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明確表示的,人民群眾將獲得整個世界。黨的章程也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命運與共、休慼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要完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

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人民群眾在這裡獲得的解放就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解放,而是徹徹底底的人類解放。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合法性的根據,不僅在於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且在於黨在社會實踐中持續保持著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主義社會(包含社會主義社會)屬於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和理想追求。這一觀點明確了共產主義的基本訴求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關於人民群眾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從中國新時代唯物史觀的真理檢驗邏輯理解,更多獲得感就是滿足人民願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不僅要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要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沒有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這就是說,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一樣,既是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劇中人”,也是“劇作者”。或者說,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共產黨人試圖確定能夠滿足人民願望的公有制社會體制的理想和信念。從真理檢驗邏輯的實踐性視域理解,以人民為中心是滿足人民願望的基本邏輯。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人民群眾是新時代偉大歷史的創造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如果說按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邏輯可以尋找問題的突破口,那麼社會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則一定程度上困擾著問題的解決。我們將解決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理論稱之為中國新時代唯物史觀的創新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自覺拜師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從中國新時代唯物史觀的真理創新邏輯視域理解,就是相信人民群眾能夠實現自我解放。

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義之一,從毛澤東同志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承的政治綱領。當前,堅持群眾路線,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法寶。總之,真理創新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

馬克思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據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亦要不斷髮現新的真理,即創新真理。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對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的堅持和發展。這要求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江蘇師範大學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