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重點來了,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日本的美爹產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區別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繼續看剛才羅列的基本數據,除開雷達型號的不一樣,細心的同學又能發現不同了:

1、咱們的是AESA雷達,日本是PESA雷達;

2、咱們的是HHQ9(海紅旗9)導彈,日本的是標準2導彈,需要補充一下:HHQ9使用的是主動雷達末制導;標準2使用的是半主動雷達末制導;

3、日本有3部SPG62火控照射雷達,而我們沒有這種裝備;

為什麼這三個不同要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綜合起來可以認為是一個大項的不同。現在咱們來了解!

首先:AESA和PESA!

從名字上看,AESA是主動相控陣雷達,又叫有源相控陣雷達;聰明的兔子們應該明白了PESA相對的就是passive,被動相控陣,又叫無源相控陣雷達。

這倆玩意兒要細講講幾天都講不完,所以就簡單說下吧:

無源相控陣雷達僅有一箇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發射機產生的高頻能量經計算機自動分配給天線陣的各個輻射器,目標反射信號經接收機統一放大,這一點與普通雷達區別不大。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每一個組件都能自己產生、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度設計上都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具有較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AESA的另一個巨大優勢是其可以進行綜合射頻管理,通俗說就是可以從雷達陣面上隨意劃分一部模塊分進行通信,電子戰,或者直接變成另一個“子雷達”。劃分多少,怎麼劃分都有極大的自由度。比如052D的“海之星”雷達每一個陣面上面都有4000以上的T/R模塊,每個模塊都有獨立的信號收發能力,這4000個小麻子點能幹出啥事情我也不知道,你們可以腦補。PESA?洗洗睡吧……這不管你的事情。

而主動雷達末制導和半主動雷達末制導呢?這個概念連軍壇上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的,那麼請細看:首先請注意我的用詞,都是“末制導”,沒錯。所謂這兩種制導方式,其作用的時間都只是限於導彈已經接近中目標到命中這最後的階段。那麼導彈剛發射到接近命中這一階段是怎麼制導的呢?答案是兩者都是採用慣性制導+無線電指令制導。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都是些啥玩意?別急慢慢來,我給你舉個類子,譬如在一個漆黑的夜裡,來襲的目標,就是一個小偷,而我們的防空系統,就是保安和他們的設備。保安們都配有對講機,這就是戰場數據鏈。大型相控陣雷達,就是高性能夜視攝像頭,小偷進入監控範圍,果斷被發現了。這時,後端的指揮系統,就是坐在監控室的保安,通知隔壁休息室的另一個保安,去抓這個賊。這位保安出發了——導彈發射了。

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出發的這位保安帶上了對講機,同監控室的保安保持聯絡:“賊在哪裡”“在C區”“收到!我在A區了,正在過去”“我的監控看到小偷到B區了,你直接穿過E區過去”“收到,正在路上”!這幾句對話,反應在實戰是:艦載相控陣雷達持續跟蹤目標,計算目標的方位,高度,速度等諸元,導彈通過慣性導航計算自身位置,並通過無線電傳回軍艦,艦載火控計算機計算後通過無線電通知導彈下一步的飛行線路,導彈執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和前一版本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出發的這位保安自己還帶了一個手電筒!

現在兩個平行宇宙的這兩位保安都到達小偷所在的B區了!實戰中,導彈進入了末制導階段!【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在值班室的保安通知樓頂的保安,告訴他小偷的具體位置,樓頂的保安打開探照燈,用這探照燈照亮小偷,並一直保持對小偷的照射,抓小偷的保安看到被探照燈持續照亮的小偷,衝上去。實戰解釋:根據目標和導彈情況,進入末制導階段後,艦艇作戰系統指揮艦上的火控照射雷達,對目標進行“持續”地照射(為什麼打引號後面細說),照射雷達發射的雷達波被目標反射,最終被導彈接收,導彈根據接收的雷達波自行算解目標方位,改變彈道,最終完成攔截。題外話:如果是導彈接受照射雷達的雷達波,但是將數據傳回艦艇,由艦艇算解目標方位,再引導導彈完成攔截,則不是半主動雷達制導,而是TVM制導。

【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值班室的保安告訴抓賊的保安,小偷就在你前面1點鐘方向多少多少米,不遠了,於是抓賊的保安打開自己攜帶的手電筒,找到小偷,並自己照亮小偷追上去。實戰解釋:當判定條件可進入末制導階段後,艦艇作戰系統通知導彈雷達開機,並最後告知目標方位,然後就不管了,導彈雷達開機後搜索鎖定目標,執行完成剩下的攻擊過程。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半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導彈,在最後的末制導階段,需要有照射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而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導彈則不需要。剛才提到的SPG62火控照射雷達,提供的就是這個功能。

每艘愛宕級驅逐艦上,裝有3部這種雷達,如圖的紅圈,艦橋頂上一部,煙囪後高低縱向排列有兩部,像鍋蓋的玩意兒。每部SPG62火控雷達能在理想情況下,通過“分時照射”技術,同時為8枚導彈引導攻擊4個目標,所以理論上,愛宕級能同時對24枚導彈進行末制導,引導攻擊12個空中目標。但是通過上圖大家能看到,每部照射雷達的照射範圍並不是360度的,因此實際作戰情況下的引導能力還要依情況而定。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同時引導導彈攻擊目標的數目,就是大家常說的防空系統的“火力通道”數目。現代海戰中,艦空導彈系統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攔截敵方發射的反艦導彈,並已自己的遠射程迫使敵方戰機在更遠的地方投放反艦導彈。反艦導彈的末端攻擊彈道有兩種,高空俯衝彈道與掠海飛行彈道。前者都是超音速導彈,沒錯,沒有中二院去研製末端高空彈道亞音速反艦導彈,靠的是速度突防,對於這種目標,防禦系統攔截的距離比較遠,但是目標小,而且速度飛快。後一種則多為亞音速巡航導彈,當然也不排除毛子搞出來的那些變態,還有國產的幾款在最後階段採用超音速掠海突防的東西……這類目標的特點是,發現距離短,通常都在30km以內,對於超音速的掠海目標,從發現目標到擊中艦船,往往只有1分鐘左右時間,即使是亞音速,留給防禦系統的攔截窗口也只是1次標準2的攔截,1次近防炮的攔截。這裡就體現出了半主動雷達制導的極大弊端:因為系統的反應時間,每個反艦導彈只有一次使用2枚標準2進行攔截的機會,這一次攔截失敗,就得燒高香祈禱那個密集陣了……而腳盆的盾艦使用標準2,永遠最多隻能攔截12個目標,超過12個目標,哪怕一個,都必然會突破標準2的防禦圈,進入近防炮的防禦範圍。無論你的探測雷達多強,後端計算多快,探測精度多高,這是照射雷達的性能限定死了的。那個長得像鍋蓋的!過來背鍋了!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中日海軍對比D(雷達,導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