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還沒到來,6G已經在路上,7G將實現空間漫遊

今年年初,工信部苗圩部長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在研究6G的發展,也就是第六代移動通信”。說句實話,在當前5G還在規劃層面的前提下談6G是一件不怎麼靠譜的事情,事實上,雖然現在鋪天蓋地都是5G的宣傳報道,但5G的技術特點當前還是停留在實驗室(最多是試驗網)層面來論證的,如大帶寬(5G理論下行速度10Gb/s),低時延(4G時延是15ms,5G可能會降低到5ms以內),超低功耗、超高密度、超高可靠性等等,這些關鍵的性能指標在真正規模應用的現網中能否表現出當前設計的性能,這一點還存疑,很可能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還將對技術體系進行修正,哪怕真正實現,估計也需要漫長的時間——當前5G的商用時間應該在2020年左右,真正到普及應該到2030年了,而5G數據流量的高峰期將在2040年左右出現,在之後才需要考慮升級網絡(6G)以滿足新的要求。所以,6G可能要到20年以後才會投入應用,但這不妨礙科研人員對此開展研究,因為任何一種主流的技術都不是架構在空中樓閣上,都必須根植在對前一代網絡的深入研究和演進,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路徑的擴展和創新。那6G將是一種怎樣的網絡呢?如果說4G實現的主要是人與人的連接以及部分人與物的連接,5G實現的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的話,那6G實現的很可能將是從更高的高度來實現人與地球的連接,區別在於4G、5G更多的是點與點之間的連接,而6G可能將實現將某個地區甚至整個地球作為一個整體來連接(有點區塊鏈的感覺哦)。關於這一點,英國電信集團首席網絡架構師Neil McRae展開了更深入的論述——“6G將是‘5G+衛星網絡(通信、遙測、導航)’,特徵包括以‘無線光纖’技術實現超快寬帶”。詳細來說,6G將在5G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實現全球覆蓋,其重點不再是過去網絡升級時最顯著的指標——“網速”,而是覆蓋的手段和範圍。這意味著6G的速度將基本保持與5G同等的速度(下行10Gb/s左右),6G系統將集成電信衛星網絡、地球遙感成像衛星網絡、導航衛星網絡,去為用戶提供網絡定位標識、多媒體與互聯網接入、天氣信息等服務。而6G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納米天線”,其基站幾乎可以無處不在的。來,遙想一下,未來你要跟一個人打電話,通過6G網絡,你可以實現高度還原的面對面的交流,無論對方是在郊外的小路上,還是在黑暗的電影院,你不光能看見對方,甚至能感受對方所身處的環境變化,如果需要,你可能查看到對方周圍幾百米的情況,比如是否存在危險因素在靠近。當然,普通用戶可能更關心另外一個問題——資費,這個大可以放心,根據過去網絡升級的經驗,網絡越升級,資費單價越低,到了6G時代,如果流量還是以MB為單位的話,價格將低至可以忽略,到時候的流量價格很可能是以TB為單位的。值得說明的是,當前的移動網絡演進其實是有理論的天花板的,比如信道就有信息傳輸速度的極限值,如果未來網絡演進還是基於香農定理的話,網絡速度很快就將進入極限區間,這意味著我們未來的移動網絡如果要實現長足發展的話,就需要在基礎理論上實現突破。對了,不光是6G,7G也已經在研究當中,據說,7G主要是解決空間漫遊的問題,是不是第一時間想到將與外星人打電話?哈哈,可能想多了。按照當前的規劃,7G實現的空間漫遊只是指在不同衛星系統(美國GPS、中國北斗、俄羅斯GLONASS)上進行切換和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