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價寧願空車跑,滴 滴打車這麼狂還讓不讓人過年?

不加價寧願空車跑,滴 滴打車這麼狂還讓不讓人過年?

(凡誠 作品)

不加價寧願空車跑,滴 滴打車這麼狂還讓不讓人過年?

春節將近,走親訪友、歸家還鄉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對於城市運載能力的需求達到一年中的最高點,偏偏這個當口,滴滴打車把自己搞上了風口浪尖。

說好的服務升級幾乎看不到蹤影,打車費用不斷上升,揚招叫不了車,不加價寧願空車跑……

從2016年初到年末,奇葩管制、加價、打車難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一直拖到現在,在寒風中懵逼凜冽,積怨已久的用戶終於集體性爆發。

不加價寧願空車跑,滴 滴打車這麼狂還讓不讓人過年?

(再叫不到車老子跑回去!)

1

伴隨著滴滴打車的降生,“共享經濟”這個頗有幾分洋味的概念貫穿2016全年。原本意在提供“讓社會閒置資源動起來”平臺的滴滴打車隨著公司高層亂帶節奏,政府不斷管制,終於在新年之前成功當了一回婊子。

一邊是急著回家的打工族看著“售罄”的12306網上票窗出神,另一頭,城市土著忽然發現:滴滴怎麼又漲價了?還叫不到車?老子在風雪中快凍成狗了!

不加價寧願空車跑,滴 滴打車這麼狂還讓不讓人過年?

我相信經常使用滴滴的朋友都會察覺,自從2016年全國範圍內的網約車政策調整後,滴滴的優惠券幾乎絕跡,價格猛漲甚至接近翻倍,原本只要三五分鐘的車可能會讓你等上15分鐘。

我們的柳大小姐——滴滴總裁柳青在6月份也親口說過:在行業初生之時,需要給予用戶特定激勵來進行市場教育,但是當滴滴已經達到日訂單1400萬這樣一個水平,就不再需要了。

好一個“市場教育”,這個詞讓我想起了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盤剝畫面:先和你約法三章,等你開始守規矩了,往死裡坑你!一點不誇張的說,滴滴打車正在朝這樣反派角色越走越近。

在剿滅快的,鯨吞Uber後,滴滴成了中國出行市場的主宰,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不可否認,就算摻入些許情緒罵一罵滴滴,應該負起的責任還得它來承擔。

2

畢竟在滴滴投入市場運營初期,無數個關於“滴滴司機一夜暴富”、“跑單一年回家買房”的神話不斷上演,甚至在一些主流門戶網站也時常能看到類似廣告。

中國人有一個極優秀的品質,非常樂意看到人好。換句話說,只要你創造的夢有那麼一點上路子,就一定會有更多人陪你做夢。

滴滴問世初期,最先加入的反而是都市白領,在他們看來,下班後開車一邊兜風一邊賺錢似乎是個很有趣的第二職業,起初他們也確實賺到一點外快。在國外,Uber主打對象也正是“有車有閒”的中產人群,這個思路原本是很接地氣的。

但千萬不要忽略中國龐大的出租車群體,更不要輕易嘗試和其背後的利益集團搶食。偏巧滴滴這種玩法很為國人接受,早期的滴滴也確實又快又划算。

出租車們不幹了,重慶的哥罷工、南京的哥追打滴滴車主,連續幾件事的發酵把難題扔向了監管部門。

於是就出現了搞笑的北京、上海“二本政策”(必須本地牌照、本地戶籍),還限定網約車軸距,專門搞出一個逼格高但不討好的“專車”,順帶又收編了出租車隊伍。

3

在這之後就開始出現這樣的奇怪現象:

用戶招手喊來一輛出租車:師傅,你剛剛怎麼不在滴滴上接單啊?

的哥:我這沒顯示有單子啊?要不你重發一下我這邊接單。

十幾秒後……

的哥:你發了吧?我這還是沒顯示。

類似的貓膩層出不窮,也許是滴滴玩了什麼把戲嘗試將出租車市場的客戶向自己的正規軍“專車”導流,企圖反襯“專車”的優質體驗。

但這樣做的結果,用戶可能會覺得桌上一份蛋糕(滴滴專車)旁邊堆了一坨屎(滴滴出租車),雖然這坨屎成功實現用戶導流,但用戶對桌子(滴滴平臺)的感覺只會越來越差,到最後,用戶只會記得那有坨屎,不會去誇你在專車上的“良苦用心”,畢竟說到底,你還是為了賺錢。

至於滴滴打車的偷偷提價和高峰期離譜的翻倍加價,我曾就這個問題和不下10位司機進行過深入交談。得到的信息總結起來就是:別甩鍋給我,我不想幹了!

為什麼不想幹?根據司機們親述,滴滴平臺要收取20%—30%不等的費用,這個加價並不是他們可以控制的,也因為這層關係,他們經常遇到高峰期用戶給差評,送完回頭放空車的尷尬情況,一來二去,“滴滴司機一夜暴富”的夢實現不了,連餬口都開始成問題。

在看不到這個行業的獲益可能後,大量合格的司機開始退出,

4

春運客流量激增,用戶需求上升30%。同時一部分外地司機返鄉,剩下的司機更傾向於機場、車站附近“蹲點”,一來二去滴滴春節前打不到車的尷尬局面就產生了。

這也正好說明滴滴的運營邏輯存在嚴重問題:高峰期加價才能搶到車,司機提成不斷遭到削減,大量兼職司機退出,全職司機也心灰意冷。

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恐怕和看不見的利益關聯者們脫不了干係,最初的分享經濟,在沒有了競爭對手後,用戶體驗逐漸被利潤擠壓到一邊,滴滴也就陷入了尷尬的“死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