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全國卷I語文試卷評析:穩中求新,穩中求變

2018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卷评析: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一、總體評價

2018年全國高考試題的命制,嚴格遵循教育部修訂頒佈的《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既體現新《考試大綱》的精神,同時又儘量保持與往年的銜接照應,以體現穩中求新、穩中求變的命題原則。在命題思路上,體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的核心立場;在考察內容上,體現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考察目標;在考查形式上,體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導向。

二、試題分析

第一大題

第一大題為現代文閱讀,分為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三個部分。與2017年保持一致,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都是必考。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重點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論證以及綜合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閱讀材料摘編自楊國榮《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一文,適合高中畢業水平考生的閱讀和理解。3道題考點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確,第1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題考查分析原文論證的能力,第3題考查綜合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文學類文本閱讀重點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閱讀材料是阿成的小說《趙一曼女士》。選擇這篇材料作為高考文學類閱讀材料,追憶了革命先烈,彰顯了愛國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導向意義。第4題作為客觀題,考查的綜合性較強,涉及到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第5題考查文中關鍵句子的含意;第6題考查藝術特色的鑑賞。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

本題為實用類文本閱讀,它是包含圖表在內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本題目的文本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文體的基本特徵,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內容。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目的性非常明確,文本材料總要基於一定的邏輯進行謀篇佈局。學生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文本背後的邏輯架構,對其行文內容進行分析。

從2017年實用類和文學類閱讀變成必答題的華麗轉身之後,今年的實用類閱讀題在保持去年面貌的基礎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從分值上來看,雖然總分依然是12分,但卻把5分的多選變為了3分的單選,多出來的兩分加在了主觀題上。和文學類閱讀12分的主觀題相比,可以看出實用類閱讀的特色是主觀客觀並重,既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文體的基本特徵、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內容,也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論證和表達能力。

2018年全國卷實用類閱讀在選材上和2017年相似,都具有實際性和科普性,變化在於去掉了圖表,用的是文字材料,更注重學生的文字閱讀功底。

總的來看,今年全國卷的實用類閱讀題,仍偏重於對材料本身的分析和理解,材料本身清晰簡明,總體上通俗易懂,不難把握。

第二大題

第二大題為古代詩文閱讀,分為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和名篇名句默寫三個部分。

(一)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包括4道小題。關於魯芝的這段文字選自《晉書·魯芝傳》,原文篇幅較長,有680餘字,考題根據需要做了少量刪節。本次重點考查了文言虛詞“以”和“為”的多種用法以及帝王世系方面的專門用詞。從整體看,這段人物傳記屬於典型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淺顯,故事性強。考點並不生僻,而且故事背景是大家極為熟悉的三國時期,非常適合對高中畢業生進行的考查。

(二)古代詩歌閱讀

本詩是李賀在落第之後自我排解的詩篇。開篇先寫自己射技高超,實際上是暗指才華不凡。第二聯寫自己命途多舛時的自我開解。第三聯開始轉向抒懷,感慨的是自己仕途蹭蹬難展抱負的命運(文言文中“窮”一般指處境惡劣)。尾聯自我安慰,暢想未來如春柳重萌,頗為樂觀。整體上看,本題需理解其基本意涵即可。

第三大題

第三大題集中測試考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由3道選擇題和2道主觀題組成。該大題與2016年相比,題量相同,但在命題形式上有較大變化。

三道選擇題均與一篇閱讀材料相關,從材料出發來設題。第17題考察病句,但是改變了以往正確或錯誤四選一的出題模式,而是在文章中設置病句,讓考生選擇修改恰當的一句,形式雖然有所變化,但本質與以往並無區別。第18題,原本的補寫題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考察學生對句子結構等方面的掌握。第19題,依然考察成語的正確使用,但採取了回到文章中填空的考察方式;試題難度上並無太大變化。

第四大題

第四大題集中測試考生的寫作能力。作文呈現明顯的任務驅動特徵。文章一方面要求將個人成長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談論自己的聯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以下一代人為閱讀對象。

前者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題幹中列舉的事件或其他事件均可作為切入點:汶川大地震承載著“多難興邦”、“眾志成城”的民族記憶;北京奧運會傳遞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普世價值;天宮一號誌在星空,代表科技和創新的力量;村村通、精準扶貧腳踏實地,代表對民生的切實關注;互聯網的普及,構成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徵……

後者則具有明確的導向性。以下一代人為閱讀對象,意味著不僅要思考已過去的時代與自己成長的關聯,更要思考未來世界中國發展的藍圖,體現對後輩負責的態度和對時代、對未來的擔當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