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的中國“藥方”:順應自然,低覆蓋度治沙

荒漠化治理的中国“药方”:顺应自然,低覆盖度治沙

甘肅省臨澤縣的沙漠戈壁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2/3以上。近年來,該縣通過生物治沙、工程治沙相結合的方式,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目前已實施壓沙工程、種植梭梭14.3萬畝,建成防風固沙林27.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68%。人民視覺

我國北方分佈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的共同影響下,上世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一度持續擴張,甚至出現“風沙逼近北京城”的威脅。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斷加強,我國北方綠色屏障持續拓展,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全國荒漠化土地從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增綠又增收,治沙又治窮,中國為醫治土地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症”,貢獻了寶貴的“藥方”。

不過,我國仍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很嚴重的國家之一,北方一些地區沙塵天氣不時來襲,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鉅。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才能使得沙區更加美麗宜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防沙治沙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

內蒙古赤峰市,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點區域。這裡營造的楊樹固沙林並不是密集分佈,而是兩行楊樹並列,株距3米,行距5米;每兩行楊樹之間,是25米寬的植被修復帶。較窄的林帶與較寬的自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修復帶相間,這種把人工造林與自然修復力相結合的複合固沙植被模式,被稱為“兩行一帶”。

以往我國不少地方以大密度造林的方式來治沙,沒有充分考慮沙區水資源承載力,結果導致中幼林衰亡、“小老頭樹”的現象。赤峰市等地推行的這種新的造林模式,改變了原來的傳統做法,被稱為“低覆蓋度治沙”,是“十二五”期間林業工程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

“我國從2017年1月起執行修訂後的《國家造林技術規程》,規程採納了低覆蓋度治沙理論和新的造林模式。這一治沙造林技術使得造林成本降低了30%—60%,能夠實現一次固沙、永久治理的目標,目前正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大規模推行。”楊文斌說。

低覆蓋度治沙是我國防沙治沙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的一個縮影。我國依託科技創新進行防沙治沙,致力於相關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治沙“工具箱”越來越好用,“藥方”越來越有效。

河北塞罕壩林場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裡有不少“豆包地”:上面是花草樹木,下面是薄薄一層黑土,黑土之下就是黃沙。走在一些植被覆蓋的沙丘之上,人們不由得小心翼翼,生怕一腳踩下,“豆包”就會“露餡”。

這裡的沙地和沙丘,是如何被包裹、固定住的?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海瑩說:“這是多年來不斷探索、總結、創新的結果。”

劉海瑩介紹,針對治沙立地條件差、造林成活難的難題,林場建設者在認真總結老一輩人造林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廣適生鄉土樹種,同時從實際出發,優化治理模式。他們從東北引進了樹種,探索出適應壩上不同立地條件的造林模式,成功地治理了林場內的半固定沙地和流動沙丘,為京津地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綠色生態屏障。

用麥草、稻草、蘆葦等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草方格沙障,不僅可以防風固沙,還能夠截留降水,被讚譽為“中國魔方”;發明世界首臺機械化治沙車,在機械化固沙過程中,每天可治理約50畝沙丘,比傳統人工治沙效率提高了約50倍;噴灌、滴灌、微噴灌和滲灌等高新節水灌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工程治沙、化學固沙、生物治沙、綜合治沙、機械化治沙等方面,我國擁有許多科技發明和創造,林業重大工程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防沙治沙科技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荒漠化治理的中国“药方”:顺应自然,低覆盖度治沙

4月22日是第四十九個世界地球日,當天,主題為“履行植樹義務 共建美麗中國”的大規模義務植樹活動,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等地舉行。圖為小朋友們在給樹苗澆水。劉毅 攝

合理有序發展沙產業,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

大漠之中,舉目遠眺,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連綿不斷,蔚為壯觀,持續生產著清潔電力。

由億利資源集團建設的這個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範項目,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之中,充分利用沙漠每年3180小時日照等資源,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治沙改土、產業扶貧”。

39歲的趙瑞是貧困戶,2017年和億利簽下了清洗光伏板和甘草養護的“責任狀”。他說,根據協議,自己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一年不少於4次清洗光伏板,就能獲得24000元的收入。

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規劃了1000兆瓦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範項目。目前,已建成併網發電310兆瓦,治沙面積達到2萬畝,每年發電5億度,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帶動大量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億利資源集團以治理庫布其沙漠為重點,採用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確立“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割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防沙治沙戰略,創造了“路、電、水、訊、網、綠”一體化防沙治沙方法,通過在沙區種植甘草、苦參、沙柳、檸條以及發展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用產業化的方式反哺沙地治理,實現生態富民,開創了沙區生態治理產業化、產業推進生態化的新模式。

“土地荒漠化與貧困相伴相生,互為因果。我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沙區既是全國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都十分繁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表示。

治沙不治窮,到頭一場空。沙區精準脫貧與生態保護修復,這兩場攻堅戰必須同時打好,統籌兼顧。

“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這首歌謠所描述的地方,是昔日的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地處騰格裡沙漠和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

何德榮是民勤縣西渠鎮制產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區域的2000畝治沙生態林,先後投資100多萬元,發展梭梭林,在梭梭根部接種中藥材肉蓯蓉。何德榮精心管護梭梭林,定期澆水、施肥,防治鼠兔害。2017年,他通過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收入達140萬元。嚐到了甜頭後,他又承包了青土湖區域的2600畝治沙生態林。

“梭梭接種肉蓯蓉是一個朝陽產業,它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增加收入,我們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強。”何德榮說。

防沙,治沙,用沙。各地充分利用沙區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土地資源廣闊的優勢,合理有序發展沙產業,著力打造一批特色林果業基地,發展精深加工業、能源、沙漠旅遊業等。“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國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荒漠化防治之路。”張建龍說。

須調整能源結構,加強科技攻關,創新補償機制

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防沙治沙力度進一步加大。我國遏制了肆虐的“沙魔”,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乾旱的成功典範,為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模式”,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我國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在國家戰略層面,‘中國秘方’有三大法寶:一是優先保護,開展自然保護與封禁保護;二是積極治理,實施國家重大生態工程;三是適度利用,發展沙區產業。”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盧琦認為。

不過,我國仍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很嚴重的國家之一。防沙治沙,怎樣進一步加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參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唐守正表示,應採取多種有效措施,促使沙區群眾改變能源消費習慣,轉變能源利用方式,調整能源結構,如加大對沙區居民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補貼力度,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和沼氣等能源,逐步代替燒柴或燒糞,減少人為因素對植被的破壞。

“雖然我國治沙取得了顯著成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但未來任務仍十分艱鉅。”盧琦表示,“在科技方面,應優先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加強對防沙治沙科研投入的統籌規劃;完善防沙治沙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深化‘一帶一路’沿線荒漠化防治科技合作。”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沙區植被保護與農牧民生存發展的矛盾突出。同時,由於治沙造林投入大、回報期長、融資困難,隨著造林面積不斷擴大、投入越來越多,一些企業和造林大戶不堪重負,治沙造林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建議建立沙區荒漠植被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創新補償機制,化解生態保護與農牧民生產生活的矛盾。對於在沙區自己投資治沙造林而且防沙治沙成果顯著的各類主體,對其治沙成果通過國家購買等方式給予適當生態補償或獎勵,使社會治沙造林真正成為國家生態建設投資扶持的對象之一。

我國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鏈接)

我國有八大沙漠,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庫姆塔格沙漠。

我國還有四大沙地,分別是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荒漠化和沙化是兩個含義相似、實質不同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為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溼潤乾旱區的土地退化。這些地區的退化土地為荒漠化土地。沙化是指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由於各種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現以沙(礫)物質為主要標誌的土地退化,具有這種明顯特徵的退化土地為沙化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