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昨天的推文裡,小暖跟大家聊了在倫敦的好朋友家女兒學鋼琴的事兒( ),後臺收到了大家許多從各個不同角度探討的留言。

其實早幾天前我就已經在微博和朋友圈感慨過小女孩學琴的狀態,只是那次的重點是放在鋼琴老師的“鼓勵式教育”上,因為不管她錯多少次,老師都和顏悅色地說“It`s ok”。

當時就有不少朋友讓我聊聊對中西方差異明顯的“挫折教育”和“鼓勵教育”的看法,只是那時我還沒有特別想去說的慾望,可能因為畢竟我和潼潼都沒有學琴的體驗所以沒能感同身受。但昨天在小區花園看見的另一個場景,卻因為畫面樸實而熟悉,突如其來地把我一直壓在心底的一些挫敗情緒引了出來。

昨天放學後,我帶著潼潼在小區花園裡玩兒,旁邊有個聽口音是倫敦local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也坐在花園長椅上。那個看上去有七八歲的大女兒一直在草地上翻滾,而四歲左右模樣的小女兒就抱著個平板電腦之類的,坐在一邊跟媽媽一起聽寫單詞。

媽媽用自然拼讀的方式來唸,小女孩在平板上寫。我聽見那位媽媽先後唸了“h-a-m-m-e-r,hammer”“d-i-n-n-e-r,dinner”"l-e-t-t-e-r,letter"這三個結構類似的單詞,但因為拼讀的時候這3個單詞中間那個重複的字母都是不讀出來的(m,n,t),小女孩每次都漏寫了那個重複的字母。

接連三次出錯,這媽媽卻一點兒都沒有不耐煩或是生氣的樣子,而是一次次鼓勵孩子說:“Nearly!”“Well done!”女孩也特別安靜平常地一次次擦掉單詞重新再寫。

陽光下,媽媽和女兒相對而坐的溫馨畫面,當場就讓早就聽多了“陪孩子寫作業差點心梗”橋段的我,目瞪口呆。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01

看著那位媽媽從容平和的樣子,我第一反應倒是想到了之前為潼潼找的那個年輕的英語私教老師,也是個非常溫柔的女孩。

當時潼潼剛滿3歲,我從一家出名的少兒英語機構請了位私教老師來家裡陪著她講繪本、玩玩具,滿屋子瘋了兩個月,直到潼潼逐漸能接受安靜坐下上課的模式之後,老師才開始參考教材來相對系統地“講課”。

可雖說是稍微正式的講課模式,老師也一直在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每一次潼潼微小的進步,她都不遺餘力地對潼潼進行花式誇獎,內容也是老外們常掛在嘴邊的詞兒,“Perfect! Excellent!Fantastic!”

就這樣,一步步地,潼潼從最開始的根本不肯開口說英語,到後來和老師一唱一和應答流利,非常自然也沒有任何壓力。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大約近一年後,這位老師因為辭職考研而沒辦法繼續給潼潼上課,我找的第二位從加拿大回國做少兒英語培訓的私教,還是一位非常溫柔和喜歡鼓勵她的老師。對這樣的上課方式,潼潼自然適應得如魚得水。

其實不僅僅是英文私教,在潼潼所有上過的興趣班中,比如畫畫、芭蕾、平衡車,但凡她非常喜歡,總唸叨著要去的那門課,一定都是有老師在這樣不吝嗇地誇獎和鼓勵的。

那些讚美的詞語,像是一顆小太陽一般,住進了她的心裡,讓她熱烈地燃起對那門課的暖意和興趣。

其實想想,咱們自己不也是如此嗎?

上學那會,我最喜歡的老師一直是語文老師。除了自己的興趣使然,更重要的是我從小到大都能從不同的語文老師那裡收穫到許多的賞識和表揚。

每一次老師把我寫的作文當做範文在班上朗讀;每一句老師寫在作文後面不斷誇獎的評語;每一次課堂上被“花式點名”來回答一些相對有難度的問題……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支持與鼓勵,像必不可少的養料,讓自己那原本微小的興趣之芽萌發壯大。

正是因此,我才認定,不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鼓勵之於我們都有著超越想象的力量和作用。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02

可說句實話,在我們的幼年時,比起找到一個會鼓勵自己的老師,更難的其實是遇到一雙如此溫柔的父母。

我們父母那一代人,在情感的表達上整體趨向內斂,甚至可以說是吝嗇。讓他們一直誇讚自己的孩子,他們絕計是做不到的。

或許是因為一直由衷地信奉著“越表揚越驕傲”的理念,我們的父母不論是在人前還是人後,都很少誇獎自己的孩子,甚至每每當我們小有成績的時候,他們還習慣不斷潑涼水,美其名曰“別讓你太驕傲”。

記得上大學時,有一年寒假,宿舍的小N說自己不打算回家了,我好奇地問她:過年也不和家人團聚一下嗎?她卻無奈笑笑回答說:“還是不了,每次在學校裡好不容易找回的自信和開朗,一回家就馬上被我爸媽打回自卑內向的原型,我還是躲了吧。”

仔細聊過才知道,原來在小N父母眼中,女兒渾身上下都是錯。

其實小N 一直是個成績不錯又懂禮的孩子,但每次親戚朋友們來家裡吃飯,只要有人誇起一句小N,她媽媽的話匣子都會迅速打開,開始數落起女兒的各種問題:學習不如表姐優秀,不會說話,個子太矮……

在媽媽口中的小N簡直一無是處,她說自己當時難過得恨不得原地消失。

一次她拿了第一名的成績回來,媽媽卻淡淡說:“喲,這次肯定是題太簡單了,或者是你的同學們都發揮不好吧,就你的水平,居然還能拿第一,下次肯定就不行了!”

說完之後,看著小N一下子暗淡無光的眼睛,媽媽加了一句:“我是讓你別驕傲,這都是為你好,以後你就明白了!”

後來,小N的確長大了,但她仍然不明白這些年媽媽為什麼要用不斷打擊的方式來對她。

長大後的小N,明明挺漂亮卻不自知,明明很優秀做起事來卻總是畏首畏尾。不論是考研,還是面試職場,每次還未真正去做,她就會擺出一大堆理由來證明自己不如別人,證明自己不可能會成功。但她又挺想試一試的,因為“想讓我爸媽看看我真的行”,所以,活得格外痛苦。

小N曾經問過父母,為什麼你們就不能誇誇我,鼓勵鼓勵我?

她媽媽卻冷淡地說:“做人做事優秀難道不是你應該的嗎?還需要什麼鼓勵?做得不好,捱罵還不是自然的嗎?”

那一刻,小N真是心如死灰。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03

有人說,自己終其一生,都在尋求來自父母的一個肯定。

那些拼盡全力的日日夜夜,寫滿了因兒時得不到肯定的悔恨。到頭來,發現支撐自己的只有“他人肯定”這樣的外力,像自信這樣篤定的內力早已坍塌崩壞,最終變成戒也戒不掉的“討好型人格”。

其實要說起來,我自己的成長環境也跟大多數同輩人差不太多,因為父母“信奉”的教育觀念都跟當時的“主流”方向一致,所以連我也一直搞不明白,那些愛著孩子的父母,為什麼要選擇用那些刺耳的批評、讓人受挫的話語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呢?

成為父母之後,我還在不斷思考這個問題。特別是當潼潼距離幼升小越來越近的這段時間,學習知識這件事也由原來單純的玩樂,變得開始接近系統化和正式化。

而在陪伴潼潼學習的過程中,我也難免會因為她總是記不住一個漢字,或是搞不懂一道算術題,而將“鼓勵式教育”忘到腦後,不自覺地衝她喊起來。

事後我會後悔,也會不斷去反思到底哪裡出了錯,反覆多次後,我得出了兩個猜測:

或許,是因為我們愛得太浮躁。

在這樣一個普遍浮躁的大環境下,我們自己

也自然難免跟著隨波逐流起來。

不論讀了多少育兒理論,每每在面對孩子出現錯誤、落後和退步時,我們還是都會不自覺地惶恐起來。總害怕,這樣的落後會讓孩子“滿盤皆輸”;總害怕,一次錯誤就會讓孩子養成難改的習慣。

我們覺得一生太短,必須只爭朝夕,所以我們都喜歡看到最直接、最短期的效果,等不及那些細水長流的進步和提升。

這樣的浮躁,讓我們變得嚴苛,讓我們吝嗇起那些對孩子原本非常重要的鼓勵,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批評、訓誡,讓他們成長得更快更好。

又或許,因為我們愛得太自私。

我一個朋友說,每次她輔導孩子做數學作業的時候總是火氣最大,“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落在學校裡了嗎?”…那些傷人的、難聽的話,不自覺地從嘴裡湧出。

而當她冷靜下來時,她才發現在這些批評中,充滿了她對自己慾望的投射。因為當年自己高考就是因為數學成績太低而失利,這個多年未解的痛一直隱隱留在朋友心底。

面對孩子,她總不自覺地希望他不要重蹈覆轍。那些溫柔的、充滿溫度的話語,都被她心底的焦慮嚇跑,一張口自然都是那些使人受挫的話語。

有人曾說:“對於這些父母,孩子彷彿是他們的作品,橫看豎看,他們就是對自己的這件作品不滿意。奇怪的是,作為塑造這件作品的人,他們不怪自己手藝不精,用心不夠,反而責怪孩子是一灘爛泥,扶不上牆。”

他們以為,孩子是自己失敗人生的那一劑後悔藥,他們將對自我的痛恨、不滿、嫌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可他們不知道,正是他們自己那一句句隨口說出的殘酷言語,一點一滴地抽走了孩子人生路上最大的內力——信心。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04

尋找到內心的癥結之後,在對潼潼的養育方面,我開始不斷提醒自己要多鼓勵。

面對她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不吝嗇誇讚;面對她的每一次彷徨,都要告訴她可以勇敢嘗試;面對她的每一次不如意,都要告訴她可以重新再來;面對她的每一次成果,都要告訴她你值得如此。

但如何做怎麼說才能觸發孩子真正的內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走心的、程序化的誇讚,永遠起不到真正的鼓勵作用。

而以下這幾點,或許值得我們嘗試:

01

真正的鼓勵,是適時地放手

當潼潼用小小的雙手,有些搖晃不穩地舉起小花灑,想幫助我澆花時,我不會說:“寶貝,別動了,你提不動,會把水弄撒,還會弄到身上。”

我總算想明白,比起弄髒衣服和地板,讓孩子擁有對一份生命的關懷和探索自然世界的興趣,更為可貴。

02

真正的鼓勵,是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當別人家的同齡孩子已經識字上百,而她還在最常見的那幾十個字裡打轉時,我不會說:“你看誰都認識那麼多字了,你讀了這麼多繪本,為什麼總是記不住那些字?”

因為我開始理解和接受,比起知識的記憶,思維的能力更為難得。

這幾年通過我們共同的繪本閱讀,對於她語言的組織與表達,以及她對於詞句的理解,或許早已超越了簡單識字的力量。

03

真正的鼓勵,是學會肯定過程

潼潼喜歡畫畫,從她提筆歪歪斜斜地“畫”出第一道痕跡之時,我真的做到了360°全方位的欣賞和讚美。

當她指著一團如麻的符號告訴我,那是貓咪,這是河馬時,我不會直接說一句“你畫的太好了!”而是會在她詳細告訴我哪裡是河馬的嘴巴,哪裡是貓咪的耳朵之後,讚美她說:“你能觀察到河馬的嘴巴張的大大的,貓咪的耳朵尖尖的這樣的小細節,真是很了不起!能把他們畫出來就更棒了,你肯定特別自豪開心吧!”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而當她將有著紫色天空、粉色小腿的小羊作品拿給我看時,比起簡單說一句“真漂亮!”,我更容易這樣說:“這幅畫的配色特別美,你5歲就能自己構思、填色,媽媽真的很為你驕傲。而且你畫了這麼久,一直很專心,我看到你還因為畫得不滿意而擦過重畫了,最後能克服困難自己完成這幅作品,是不是心裡特別高興?”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因為,空洞的不走心的誇獎,特別容易被孩子看出敷衍。

所以,每次在誇讚孩子的時候,我會儘量看到她努力的過程,對此表示肯定。

在我看來,能幫助孩子從細節和具體的行為上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發掘自己的潛力,才是真正的鼓勵,而我們這樣的語言,才會內化為推動孩子前進的內力。

同時,在畫畫這件事上,我對潼潼那是發自真心的欣賞。

我佩服她的“胸無丘壑,下筆不羈”,也佩服她的天馬行空和鬼馬精靈,更佩服她的專注和投入。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發乎於心的敬佩,才能讓口中的讚美來得更為走心吧。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當然,這些大大小小的柔軟話語,也讓我收穫了一個自信開朗的孩子。

這幾個月我們在不同的地方遊學,接觸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新朋友,眼看她一點點突破慢熱的性格,勇敢地表交朋友和表達自己,我也真的感受到“鼓勵式教育”的好處和重要。

就像她身邊的這些海外同學們一樣,他們中的每一個都讓人感覺有著渾然天成的自信,他們相信自己的獨一無二,相信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渾身上下都有著閃閃發光的能量。

多麼希望,潼潼也能成為這樣自信且內心強大充滿力量的孩子。

而在這條成長的路上,我願意用鼓勵的話語和溫暖的支持,成為她心底,最堅定信賴的那一束光。

-END-

你的打擊式批評,正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自信和人生


小暖說

來倫敦還不到一週,卻感覺受到的思維碰撞已經多到大腦超負荷了。

或許也是因為眼前的現實直接與之前長久以來對育兒的思考結合到了一起,突然之間有些方面像開了竅一般。

想跟你們分享的感受和觀念越來越多,但可能還是需要一點自己內心的沉澱和融合,才能更好的表達出來。

期待此行能讓咱們都有更多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