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該做何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該做何解

想要理解“明明德”,首先要了解儒學。關於儒學,理解不理解的已經不重要了,學儒學還是要多讀論語,大學中庸之類,如果理解了仁、理解了傳統中國的背景,也就容易理解了,否則和當下離的太遠,很容易學偏了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該做何解

一、關於儒學

儒學能成為傳統中國的意識形態有幾個原因:

1、夫子出身貧寒,所以對底層民眾有強烈的情感,捨不得放不下,由此情而生髮有能力者的責任感

2、一個文明想生存發展下去,需要積極進取、理性實用的態度,縱觀先秦諸家,同時滿足這兩點的只有儒法兩家(法本就是對儒家過於理想化的糾正,墨家講天鬼明志什麼的,實在無法讓我相信其具有理性態度),但法家沒底線純以利害相驅使,沒有韌性

3、農業社會,低流動性、高密度的熟人的特點,決定了傳統中國只能採取道德倫理的治理方式,先秦諸家只有儒墨,但墨家在理性程度上差的遠,一個兼愛就無法在熟人社會中自圓其說

最後,儒家的師徒體制能夠在識字率低下、學習成本非常昂貴的傳統中國源源不斷的提供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知識分子。

這就使得儒學在傳統中國不但要起到個人安身立命、撫慰心靈的作用,還要擔負起社會治理的責任,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說儒者,不過可能是學者、甚至只是個愛好者而已,不過是情感上認同儒學的核心理念而已。但在傳統中國,一個儒者同時還要擔負起社會風氣的糾正作用、社會治理的作用,即實際擔負著社會道德的維護者與民間利益的裁決者。這就相當於要求儒者起到法官的職責。

所以傳統中國的儒者的要求和現在完全是兩個世界的:

1、勤學明理,這是基礎要求,認識水平、視野、理性精神要達到一定的水平

2、極高明而道中庸,對各方的利益訴求有充分的理解並有能力進行利益格局的重構

3、德高望重,傳統中國是以道德倫理來進行治理的,居中裁決者無德則不服

因此要理解,傳統上,儒家的學一是有著強烈的經世濟民的指向的,學以致用,從不以純粹的知識追求為最高目標;二學的內容核心是學習如何在這高密度的熟人社會中成人者終成已也。對照傳統中國對儒者的要求:

明明德就是道德垂範、不但要知道儒家對德的要求還要努力去做,這樣的儒者才能在傳統中國立得起來,所以我說它是手段;

親民就是道中庸,不能空談心性而脫離民眾的實際訴求,所以我說它是指向;

止於至善就是要求學的目的是為了行仁,儒者無論何時何地都應本仁心善念,沒了仁義在心,這還是儒家嗎?!所以我說它是目標是價值所在。

但這是傳統中國語境下先賢對夫子仁道的理解,而當下由於社會治理不再需要儒學的道德倫理進行治理而是以法治原則進行治理了,所以儒學更多的是個人的安身立命,所以我說儒學在當下就是中國人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大學說的這些內容,理解不理解的已經不重要了,學儒學我覺得還是要多讀論語,大學中庸之類,如果理解了仁、理解了傳統中國的背景,也就容易理解了,否則和當下離的太遠,很容易學偏了的。

二、關於德、明德、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該做何解

1、德

首先是“德”,德是什麼?這個字的解釋起來太複雜,又麻煩,還很難讓人理解。但還是可以說清楚的。說清楚的關鍵,不是給德下一個定義,而是解釋清楚德的來源。德從何而來,從天!

什麼是從天而來?人生而有,是天自然賦予。這就是德,德是從天的,因在人身,所以可以說是人本自具有。德者,人之所得於天也。

所以古人說,德者,得也。

2、明德

人從天那裡得到了不少,所以人的一身具備眾德。德的名目眾多,但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德,就是明德。什麼是明德?勉強而言,就是人的靈性,人的能覺、能知、能明的特點。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這一點能明的靈性。我經常喜歡做這樣的比喻,你可以把一個人教成狗,比如狼孩;但是你可以把一條狗,教成人嗎?

人禽自有界限。也就是儒家認為,人,乃天地之心。天地之間,原本是混沌的,有了人之後,才有清明。身懷明德,這就是人。從日常而言,就是人可以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做了什麼,為什麼而做。人能自知,就因為有明德。人為什麼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因為有此明德。

此明德天然具足,不因任何人而有增減。後來孟子說良知良能,雖有區別,但也是基於此而講的。

3、明明德

德、明德,都搞清楚了,德是得之於天,明德是靈而能覺,那什麼是明明德呢?是讓人知道,我們人身上有此明德嗎?

這的確是個問題。讓人知道身上有明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最難知道的,就是已經熟悉了的東西。而且所謂的知道,也不是告訴一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話說回來,不是人人都知道,自己是能明白的嗎?世上有幾個人認為自己是無知的呢?都知道自己耳聰目明啊。這還用得著特地去讓人知道嗎?

由此,會有另一種的解釋。那就是將明德推高推遠,覺得是了不起的境界,成了類似眾人口中的佛性、道體、本性之類的高大上的東西。這樣一來,明明德,就成了一件很重要、也很有意義,且貌似大部分人都達不到,只有小部分人能完成。而且只要是達到了這個過程,什麼人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幸福、人生圓滿的意義都能實現了。

我個人不是喜歡這一路的解釋和說法,人生之踏實,不會在彼處。瓜豆之果,必自其因。言歸正傳,那麼究竟什麼是明明德,我們為什麼要明明德呢?既然明德本具,何必還要明之?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既然人之明,從德而出,因為具備明德,人才有靈有覺。那麼用來明那個明德的明,是不是出自明德呢?

這就好比,光是從蠟燭而出的,卻是用來照亮蠟燭本身。也好比一般而言,既然人人本就是佛,為何還要成佛。難道這不是自說自話,自問自答嗎?明明德的過程,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不必強猜,《大學》裡面,自己就有解釋。

4、如何完成明明德的實踐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明明德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大學》這幾句話就解釋得非常清楚,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幾句話所描述的過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該做何解

首先要明白的是“知止”從何而來,這無頭無尾的兩個字是從哪裡冒出來了。其實剛才已經說了,人的知,從哪裡來?就是從明德才能有知,不管是知道自己的存在,還是知覺外物,明白事理,一切都從自身的明德而來。

那麼止從何而來,止是停止的意思,其實這個字的意思還有立足之處的意思。理解這個字,就會知道,所謂止,就代表了限定。萬物出於天地,有分有限,各正性命。什麼時候是止,做不到了自然就停下來,立足之處,就代表了自身存在的方式。從做不到的止,到自覺的停下來,是一個智慧發生的過程,需要經驗累積和傳授。

有一個例子很容易明白這兩者的區別,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撞到牆了停下來,是止;但是正常人看見眼前有牆,自然就停止腳步了,不必撞到才知道。人能做什麼,拷問的是人的不能。人身的侷限,在此有限之中,才是人的本分和本位的出發點。

知止從何而來?因德故止,由明故知。

德,得也。人得之於天,自然賦予了人身的一切,也決定了人能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這一份界限,就是自然之止。有此之止繼而演化為內心之止。

明德,有靈有覺。有靈則能感,有覺則有受,感受就是知。得之於天,決定了人的限度,也由此決定了人的感受的限度。耳目所及,內心所及,就是人的限度,人的知的限制。

因明德,故知止。

知止,其實就是一種我是我的限度,這份限度是人的自我的起點。恰恰是在做不到的時候,人的自我顯露了。走到一處攔阻的地方,難以前進了,人的侷限就清晰展現了。正是因為這份限度,人才能區別自我和其他的外物,不是混沌一體,而生分別。

孟子說, 人有所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是從這一道理引申而出的。

人可以從外物的阻礙之中,察覺自我的限度;也可以從自己內心的為與不為之中,逐漸建立自我。自古以來的文明自覺,都是從這一步的立戒生規開始的。儒家的弟子之學、佛門的戒律,乃至摩西十誡,都是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意思也都是在這裡。

有了這個基礎,人性才有自覺,才有安穩的根基。否則就是人性物化,善惡不判,難入人道。

理解了知止,之後的過程就比較清晰了。自我萌發,便有確定。什麼是定?定就是決定,就是決定了方向,向左還是向右,已經清晰。定而後能靜,靜是從令,不生別見,嘈雜的不同意願平息,自然是安靜,安靜就是團結了。靜而後能安,安是自得,是從本分形成了本位,也就是自我出現。

安而後能慮,有了自我,才有思考的餘地。否則失去本位,為誰思考呢?難道進入上帝視角嗎?慮,就是看見了,就是建立了條理。既看見了自我的限度和意願,也看見了自我與外物的關係和距離。

慮而後能得,這句就是關鍵了,得個什麼?得其明也。也就是從明德開始,在知止之後,一系列的定靜安慮實現下,明德始終被保存,成為自我之基,並通達外物,顯出自我到達外物的條理。所以這慮而後能得的一得,就是明德不失,而得其明也。

以上的過程很抽象,舉個例子就很清晰了。有個男生,路上迎面遇見了一個心儀的女生,忽然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感覺,這就是知止發生了。男生立即又再看一眼女生,這不是判斷過後的行為,而是直接的當下,所以是知止而後有定,是立即就有。不像後面都是能靜、能安、能慮。

能就代表著可以不,能靜,也可以不靜,能安,也有可能不安,至於為什麼在此不多說了。

問題的關鍵是男生的這一種莫名的感覺,是有兩種可能的。一種是心動,另一種是慾望血氣之動。兩者都是知止嗎?

這才開始真正的修身問題,已經不是這個問題範圍之內了,在此就不多說了。但是可以提一句的是,慾望氣血之動,是被動;而心動,是主動。裡面的區別,明白之人,自然就明白哪個是知止了。

明德得其明,才是明明德,有此一明,後文就接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事物的本末始終,正是需要明德之明,才能瞭然。唯如此,人方能知所先後,這就是大學之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