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之敬民篇(十)

《习近平用典》之敬民篇(十)

《习近平用典》之敬民篇(十)
《习近平用典》之敬民篇(十)

解讀

群眾利益無小事。服務群眾、聯繫群眾,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謂的“小事”。井岡山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規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個紅薯,成為凝聚人心的關鍵。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從哪裡來?正是從這些為民服務的小事中來,從這些為民解憂的點點滴滴中來。今天,改革航船行駛在深水區,尤需記取這樣的光榮傳統。習近平同志注意到,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的同志或者認為“活動離我很遠”,或者拿著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認為自己身上沒有什麼大問題,自我感覺良好、態度不積極、參與感不強。所以他提出,要提高思想認識,嚴格衡量尺度,關乎群眾利益的大事小情,應該細緻到“絲髮”和“毫末”的程度,就像拿著顯微鏡看民生疾苦、看“四風”頑疾。如此,一些沒看清的問題就會看清,一些過去沒引起重視的問題就會重視起來,才能更好地做利民之事、去厲民之病。

原典

聖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關市之賦,厲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禮,其肯筆之於書以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關市譏而不徵。武王有天下,奉行不變。……使賦及關市,寧非橫斂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決也!

——﹝清﹞萬斯大《周官辨非·天官》

釋義

清朝經學家萬斯大(1633-1683年)的《周官辨非》是一部力證《周禮》為偽的著作。《周官》,又稱《周禮》,作者不詳,約成書於戰國末年,是一部彙編行政法律規範的典籍。為了論證《周官》之偽,萬斯大提出了一個論點:“聖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聖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於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於民有害之事,再小也必須革除。而《周禮·天官》九賦中的“關市之賦”,對百姓最為有害。所以,《周官》並非周公所作確定無疑。在這裡,萬斯大把“利民”作為執政治國的價值標準,具有民本思想的積極意義。

萬斯大的老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倡導:“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清代中後期的錢泳主張:“天下事有利於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於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萬斯大的“利民”思想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中國傳統民本主義中的利民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並逐漸展現其本身所應具有的價值。

文稿來源 | 人民日報評論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