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鄉村,中用比中看重要|一線視角

宜居乡村,中用比中看重要|一线视角

農村有農村的實際,做事不能跨越階段,不宜超越現實。單純追求“好看”,必定造成更多不方便。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時再次如此強調。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把握好“生態宜居”這個標準至關重要

宜居乡村,中用比中看重要|一线视角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各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解決了不少急事難事,農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提升,深得民心,備受稱讚。農房改造、道路硬化、衛生改廁、河溝清淤、汙染整治、垃圾處理……在鄉村振興戰略“組合拳”的發力下,美麗鄉村的新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筆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一些“看起來很美”,但卻不太方便、不盡實用的現象,值得下一步引起重視。比如,過去農村用旱廁比較普遍,有的還和畜禽圈棚在一起,衛生並不達標。近年,許多地方開展改廁行動,露天的“移”到室內,旱廁改成水衝,廁所面貌改善。遺憾的是,農村下水管網不配套,沒有汙水處理設施,水沖廁所常常沒法正常使用。農民朋友不敢輕易拆掉旱廁,就怕無處“方便”。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統籌推進,十個指頭彈鋼琴,不能顧此失彼。過去一些地方,垃圾主要靠風颳,汙水主要靠風乾,門口堆滿垃圾,樹上掛滿塑料袋,生活汙水出了家門隨地流,有的直接排入河流、水庫。如今許多鄉村都配備了垃圾箱,還有保潔人員,每天清掃大街,清運垃圾。與此同時,更多問題也產生:垃圾收集後,無害化處理能力如果跟不上,只能焚燒了事或者墊路填溝;汙水收集起來了,但汙水處理廠經費入不敷出,難以全時段運轉。垃圾出了戶、出了村,但離不開“地”,仍舊會汙染一方水土。

宜居乡村,中用比中看重要|一线视角

解決農村人居環境相對較差、公共服務欠賬較多的問題,應確立城鄉一盤棋思維。長期以來,許多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短板明顯,原因就在於不注重整體規劃。市政管網只管“市裡”,最多延伸到城鄉結合部的村鎮,農村下水管網等設施卻一片空白。打通城鄉梗阻,把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保系統送到農民身邊,農村人居環境才能有根本改觀。

建立科學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也十分關鍵。一些地方想在農村建設小型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每座投資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錢從哪裡來?公共財政資金不是拍腦袋就能說來就來、說用就用的,農業農村汙染治理,必須堅持“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保護”“誰汙染,誰付費”,倒逼生態環境水平不斷提升。許多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地,也需要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生態補償原則,平衡汙染和保護的損益,呵護生態功能區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好事辦好,並不容易。單純追求“好看”,不方便的問題還擺在那裡。其實,許多地方不乏實事求是、按需出發改善人居環境的成功案例。比如,有的農村以旱廁為基礎改建衛生廁所,和畜禽圈棚完全分開,設置排氣管道,裡外清清爽爽。還有的配建沼氣池,產生清潔能源,也增加沼渣等肥料。農村有農村的實際,做事不能跨越階段,不宜超越現實。微改造也是小進步,只有符合農民習慣,適合農村現階段的實際改造,才能真正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