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處方藥解禁話題急速升溫 引出一場價值千億的討論

5月28日上午,四大上市連鎖藥店——大參林(603233,SH)、老百姓(603883,SH)、一心堂(002727,SZ)和益豐藥房(603939,SH)的代表們匆匆趕往北京,由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牽頭,參加了一場與國家藥監局的溝通會,溝通會主題即討論放開處方藥網售。

加上其他一些消息,雖然政策並未明朗,但已經讓網售處方藥解禁的討論再次升溫。而這讓不少醫藥零售大佬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焦慮點一是安全,二是信任。不過,不少非傳統藥品零售人士懷疑,上述顧慮是利益相關方擔心政策出臺後會觸動他們的蛋糕而提出的託詞。

其實,對網售處方藥誰也不敢在政策出臺前打包票。但無論放開與否,處方藥的龐大市場,有人虎視眈眈,也有人心存芥蒂,這一點無需質疑。

討論再起 多家零售藥企赴京溝通

“你是否支持患者去互聯網搜索疾病或問診?”對於這一問題,醫庫調研曾於今年4月做過調研,結果支持與反對的醫生數量相當,態度耐人尋味。

網上問診尚且還有不同看法,互聯網銷售處方藥的討論則更顯對立。

以傳統醫藥零售領域為代表的一方充滿了擔憂,主要的顧慮有兩點:一是目前還缺乏對處方真偽的鑑定、註冊醫生的認證等基礎建設,一旦處方藥網售被放開,處方藥可能被氾濫使用,也可能造成假藥、假處方的大量流通;二是藥物冷鏈建設得不完善,則將帶來藥品變性的災難。以上這些不可預見的一切,在後續均有可能引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在政策明朗之前,兩方都各持己見。而進入5月以來,“網售處方藥”的話題又一次在醫藥圈引發大討論。

5月28日上午,四大上市連鎖藥店——益豐大藥房、老百姓大藥房、雲南一心堂、大參林的代表們匆匆趕往北京,由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牽頭,參加了一場與國家藥監局的溝通會。溝通會主題即討論放開處方藥網售,代表們也就處方藥網售再次提交了意見。

雖然包括黃修祥在內的多位人士均認為,網售處方藥有望近期放開,但具體時間尚不清晰。此外,東興證券對太安堂出具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則提到,“我們近期與產業內專家溝通,認為處方藥網售有望在年中放開”。

如今進入6月,年中已近。

网售处方药解禁话题急速升温 引出一场价值千亿的讨论

用藥安全 零售大佬的反對理由

湖南養天和大藥房董事長李能認為,如果只要有藥品零售證就可以在網上銷售處方藥,“也就是單體藥店也包括在內”,這對處方的在線審核要求非常高。“我在湖南,你從其他省份來個處方,你這個處方是不是真的,我怎麼辨別?”

據黃修祥介紹,在國內醫藥電商一般是各自搭建平臺,平臺之間沒有互聯互通,各自形成獨立的信息孤島,“我作為零售藥的這一端,沒辦法知道這張處方是互聯網哪個平臺真實的醫生開具的,所以處方的真實性問題、來源問題,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也是監管部門的考量。財新網6月1日報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藥監局人士稱,網售處方藥並非完全不能放開,但要優先考慮藥品質量和公眾用藥安全,若要放開網售處方藥,一個基本原則是藥店要能與醫療機構實現處方對接,否則“無法保證處方來源。”

不過,需知的是,儘管政府目前沒有放開處方藥網售,但患者憑藉醫療機構處方同樣可在零售藥店(實體店)買到所需的藥品。換句話說,處方甄別監管的問題現在已經存在,而網售處方藥政策解禁只是導致了這一問題被繼續放大。

醫藥電商人士則表示,目前通過技術手段,已經可以實現網上甄別處方真偽,甄別、認證醫生身份真實性等。患者拿著處方去實體藥店買處方藥,才容易滋生處方造假等行為。

網上銷售 如何做好最後一公里?

這已不是實體藥店與醫藥電商之間的第一次對峙,2014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曾公佈《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放開處方藥在互聯網上的銷售,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文件出來後,數十家連鎖藥店和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中國醫藥物資協會聯名上書抵制。

网售处方药解禁话题急速升温 引出一场价值千亿的讨论

謝子龍稱,時隔4年後如今的種種跡象,是醫藥電商反覆遊說的結果。他還透露,消息剛傳開時,他就給國家藥監局的相關領導通了電話。

除了用藥安全問題,醫藥冷鏈也是放開網售處方藥必須跨越的難題。

廣東省冷鏈協會會長李健華介紹,醫藥冷鏈進入門檻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本身藥品陰涼庫的建設成本高,另一方面,則是藥品配送環節中對冷鏈的要求很高,其中陰涼庫的建設成本會比一般的冷庫高出很多,同樣面積的至少要高出30%。

“很多藥品都是陰涼儲藏和配送的,比如說,它的溫度要控制在20℃內,另外還有溼度的要求。但我們看到很多的第三方配送,它的溫溼度是沒有保障的。”在黃修祥看來,配送過程中,除了存在藥品性狀因溫溼度無法保證的危險外,藥品還存在被調包的可能,“有些處方藥的價值是比較高的,如果是配送過程中被調包了,會釀成天大的災禍。”

李健華建議,放開處方藥網售並不一定需要放開處方藥的配送,“藥品配送難點其實在最後一公里這一塊。但基本上每個大型的生活區,周圍都有藥房,可以將這個藥房作為分發點,利用原來B2B的藥品冷鏈來完成。”

李健華的觀點,和醫藥零售行業大佬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但後者把這種方式稱為“網訂店取”或者“網訂店送”。

益豐藥房董事長高毅對此卻有點疑惑:“線下能夠做到30分鐘到達,你非要搞個線上,一天才能到達,何必呢?”

黃修祥則補充表示:“通過網訂店送(取),門店和顧客也可以更好地溝通,比如說一些處方藥的後續用藥注意事項,我們的執業藥師可以提供專業的囑咐,而第三方快遞公司,就是一個簽收而已。”

千億市場 電商想吞下也不容易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藥品市場總規模達1.49萬億元,其中85%的銷售規模來自於處方藥銷售。業內普遍認為,網售處方藥如果放開,處方外流市場規模定會超過千億元。

同時,從醫藥零售終端渠道看,可以劃分為醫療終端和零售藥店,其中醫療終端佔消費總量的78%左右,主要以處方藥銷售為主;而零售藥店佔消費總量的22%左右,目前以OTC為主。

太安堂(002433,SZ)數據顯示,其旗下醫藥電商子公司康愛多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7.5億元、13.3億元、13.7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負2687.66萬元、868.16萬元、3190.98萬元。

李能則認為,即便網售處方藥放開,短期內對實體藥店的衝擊也不會很大。因為現有的醫療環境下,醫療機構不會輕易對接外部系統,處方外流和醫保支付這兩塊“硬骨頭”不啃掉,醫藥電商的春天沒那麼容易到來。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