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1969年的冬天,一列滿載知青的專列從北京出發奔赴延安,車外響起的是“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廣播,車內有一位長時間沒有說話沒有流淚,只是凝視著來送他遠行姐姐的青年。這位青年,就是今日帶領中國人民奔小康的引航人,就是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領路人,就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追夢人。

在七年的知青歲月,留下了習總書記美好的青春回憶,記下了習總書記奮發的青春足跡,刻下了習總書記勤勞踏實的青春背影。

愛學習的恆勁

書中戴明說道:近平在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像《中國通史簡編》近平從頭到尾認真地讀過,並且他會有思考、有借鑑、有批判。他碰到喜歡看的書餓著肚子也要讀完,遇到不懂的事就要研究透徹。習總書記執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恆的讀書生活中積澱下來的。

正是習總書記愛學習的這股恆勁,為他治國理政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青年時期,是一個人學習慾望最強烈的時期,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最旺盛的時期,是一個人學習習慣養成最重要的時期,我輩青年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在書本中汲取營養,樹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將自己的人生道路與國家的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應該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在堅持學習中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和自身文化修養,結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經歷總結提煉,以求內修於心,外踐於行;在不斷攫取知識的過程中滋養精神、洗禮心靈、昇華思想。

愛勞動的幹勁

書中這樣寫道:原本近平無需和我們一起下鄉,一是他年紀小,還不到插隊的年齡;二是齊老師的挽留,希望近平能有個更好的去處。但是近平執意要去延川縣插隊。習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兩年時間內,辦沼氣、辦鐵業社、辦磨坊、種烤煙、辦代銷店,打井、搞河橋治理、打5大塊壩地……“知青們剛開始幹活不行,每天給他們記6分工。近平幹活不惜體力,從掙6分,到掙7分、8分、9分、10分。10分是一個農村壯勞力一天的工分。打壩時,他的手掌上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幹活,水泡就磨破了,開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幹。”

我輩青年應向習總書記學習這股子愛勞動的幹勁,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中以“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撲下身子,真抓實幹,以實際行動去實現“兩個一百年”。

愛人民的心勁

“人要成長,要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首先要有使命感,二是強烈的憂患意識。為群眾做實事的信念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就已悄然紮根。”這是與習近平同志一起插隊的戰友對他的評價。的確,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能有你。就如習近平親切和藹地對待靈娃那樣,在得知習近平被組織選派去北京上大學告別前夕,靈娃和其母親對他極其不捨;甚至有位腿部殘疾,常年不出門的老鄉,還拄著柺棍來送行。最後,習近平流下淚水。民心,在習近平的心裡是最重的。在後來河北正定、福建寧德工作時,我們都能看到習近平禮賢下士、親民愛民的動人畫面。

青年,是人生的第一粒釦子,一定要扣好。青年,是人生的第一步棋,一定要走好。青年,是人生的第一步路,一定要邁好。習近平用自己的青春生動的告訴廣大青年: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