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依然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的三先生

在中國文化史上,清代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總結和整理,也是古老的中國文化向近代的過渡。

在清代的兩個多世紀裡,中外交往由隔絕而趨於頻繁,為這一時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舞臺上,滿漢文化從衝突走向交融,中西文化急劇碰撞而趨於會通。
清朝初期依然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的三先生

在清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下來後,康熙帝開設了一個“博學鴻詞科”,命令各地官員把有學問的文人推薦到朝延來做官。不少著名的學者、文人都應召來到京城,做起官來了。

但也有一些學者不願意來,他們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喪失氣節。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顧炎武。
清朝初期依然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的三先生

當時跟顧炎武齊名的,還有黃宗羲和王夫之,他們都是在學術上成績斐然,參加過抗清鬥爭,而且始終不願應召到清朝做官的。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是浙江餘姚人。主要著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和《明夷待訪錄》等。
清朝初期依然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的三先生

王夫之,字而農,湖南衡陽人,世稱船山先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讀四書大全說》、《黃書》、《讀通鑑論》和《宋論》等。


清朝初期依然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的三先生

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出身於江南大族,通讀歷代典籍。清兵南下時,顧炎武還參加了保衛崑山的戰鬥。崑山城陷落的時候,顧炎武的母親被清兵斫斷了右臂,養育他長大的嬸母在聽到清兵攻破常熟的消息後,絕食自殺。

嬸母臨死時囑咐顧炎武說:“我雖然是個女子,以身殉國也是理所應當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後也就可以閉上眼睛了。”

顧炎武在長江南北一帶奔走,想組織一支抗清義軍,但他畢竟勢孤力單,始終沒能成功。後來顧炎武因被官吏葉方恆誣告私通海上盜匪而下了大獄。

他的一些朋友為了搭救他,就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錢謙益幫忙。錢謙益也是個有名的文學家,但但因為他投降了清朝,所以名聲不好。錢謙益表示,只要顧炎武承認是他的學生,就就願意保顧炎武出獄。朋友知道顧炎武肯定不會承認,就自作主張,假造了一張顧炎武的名帖,送給錢謙益求助。

葉方恆雖然礙於錢謙益的面子放了顧炎武,但依然不肯罷休,並派人暗地裡襲擊顧炎武。顧炎武知道江南是待不下去了,於是決心到北方去遊歷。顧炎武從45歲起,用了20多年的時間,在山東、山西、河北、江南來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住在旅店裡。到了晚年,才在陝西華陰定居下來。
清朝初期依然認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的三先生

顧炎武編成了一本涉及政治、經濟、史地、文藝等內容極其豐富的書,叫做《日知錄》。在《日知錄》裡,顧炎武寫了一段非常精闢的話,並不斷被後來人重複。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也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