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師和孩子多一些理解,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1. 教育理念相同時:相信老師,相信孩子

小明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天班主任給小明媽媽打電話:“小夥子在宿舍裡調皮哦,從上鋪跳到下鋪,我今天批評他了。”

電話裡班主任和小明媽媽說了詳細的經過,最後告訴她:“我說要告訴媽媽,小夥子說不要告訴媽媽。所以我和他約定,這件事情在我們兩個人之間解決,這是我和他之間的秘密。但因為這事兒事關安全,我還是和您說一聲,讓您知道。不過您最好也別和孩子提這事兒,否則我在孩子面前可沒信譽了。”

對於老師的周全考慮與對孩子的信任,小明媽媽連聲答應。

對老師和孩子多一些理解,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面對老師對孩子的批評,首先要信任老師處理問題的立場。承擔孩子在校期間的監護職責,並幫助孩子規範行為。有了這個認知,我們就不會對老師的批評或告狀心生牴觸。

我們也要信任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老師的批評與提醒,他有自己的反應機制,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擔心孩子再犯而去嘮叨他。

被信任的孩子,他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可信;而不被信任的孩子,則會放棄自我控制。

2.教育觀點不同時:堅持立場、理解老師

小安讀五年級,已經有了些小男生的調皮。一天,他的生活老師向我告狀:“小安媽,今天我狠狠批評了小安。”

媽媽: “ 哦?發生什麼事了?”(注意是問發生什麼事了,而不是問孩子犯什麼錯了,畢竟每個人對錯誤的定義不一樣,不要在知道事實以前,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老師:“他們一群男生,偷偷跑到操場後面的鍋爐管道上去了,那裡只有一條路能過,塊頭大一點還要爬上去才行。那麼高,掉下來可怎麼得了。”(老師的態度很明確,她是在擔心孩子們的安全,所以一定要理解老師)

媽媽:“啊?真的很危險呢,他們去那裡幹嘛?”(繼續瞭解老師角度的信息,孩子行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他認為正當的理由,這理由對於生活老師來說不一定理解,但家長還是該弄清楚,並儘量去理解孩子。)

老師:“好玩撒。小安本來是個挺乖的一個孩子,現在老跟著那幾個調皮的傢伙,一起飛跑啊。”

媽媽:“哦,好的我知道了,我一會兒和他聊聊,謝謝老師。”(我只說了和孩子聊聊,並沒有說要批評孩子,並對老師的責任心表示感謝)

根據老師給出的信息,做出如下判斷:

第一,小夥子們並非故意惹事,只是好奇好玩。

第二,並不能完全認同老師的觀點,老師希望以圈養的方式以保證孩子的安全。而我認為,旺盛的好奇心與探險精神,是這個年齡孩子的特點,我們應該在幫助他評估危險的前提下給予鼓勵。

第三,生活老師對孩子安全的關心,是她的職責所在,所以她的擔心和批評也沒有錯。

有了以上三點認知,然後給予老師正確的表態——只需表示你知道了事情的經過與老師的處理方式,並會就此事與孩子溝通。

無需表達你的教育理念,也不需要為討好老師而虛偽的說老師批評得好,當然也不要與老師抗辯與反對。

對老師和孩子多一些理解,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因為——

第一,老師這個職業,賦予了她們在教育上的權威感與優越感,所以基本不可能聽進去家長在教育上的觀點和想法,你的抗辯與反對,只會激發她不悅的情緒,得不償失;

第二,許多老師都是比我們年紀更大的成年人,她們已經形成自己的價值系統與對錯觀,加之自身職業責任所在,基本不太可能因為某次事件或溝通而有所改變。

堅持立場、理解老師,用合適的方式配合老師解決問題,是我們在面對與老師意見不同時,可以去做的。

所以,在小安吃完飯後,小安媽媽喊他到食堂的一個角落。

母子對話如下:

媽媽:“剛剛老師和我說了件事。”

小安:“我知道,是說我們翻管道的事吧。”

媽媽:“是啊,不過我沒打算批評你呢!”

小安:“耶!”

媽媽:“說說看,怎麼回事呢?”(表示願意聽到孩子角度的事實)

小安:“就是昨天晚餐前沒課,我們幾個一起去玩了下,XX說這條路很神奇,爬過去能看到古怪的東西,所以我們就去了。”

媽媽:“好玩嗎?發現什麼古怪的東西沒有?”(瞭解孩子玩過後的心態)

小安:“沒有什麼古怪的東西,不過真的很好玩......”

媽媽:“聽起來真的很好玩呢,不過老師說有危險呢?”(轉達老師的意見,聽聽孩子的反應)

小安:“還好,我們這麼大個子,掉下來也摔不壞,老師都把我們當小孩子了,真的沒事的。”

媽媽:“恩,你知道我為什麼不批評你嗎?”

小安:“不知道。”

媽媽:“因為你們這麼大,有好奇心很正常;男孩子有點兒冒險精神,也很不錯。”(肯定孩子在事件中值得鼓勵的部分,並接納他們的天性)

小安:(得意的笑了。)

媽媽:“那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你們嗎?”

小安:“是怕我們出事。”(肯定之後,孩子願意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媽媽:“對。老師的責任是保證你們的安全,所以但凡與不安全相關的事件,她都會緊張,並阻止,這是她對你們的關心,也是她的責任。我雖然鼓勵你們的好奇心與冒險精神,但也理解老師的為難。所以我覺得老師的批評沒錯,你認為呢?”(強調老師的立場,不因此事削弱孩子對老師的信任與認同)

小安:“恩......老師沒錯、我們也沒錯。”

媽媽:“對。所以老師的批評,至少能讓你重視一件事:那就是安全。好奇和冒險沒錯,學會評估環境的危險性更重要。媽媽和老師在安全這件事上,可是一致的:無論做什麼,安全第一。”

小安:“我知道了,那裡真的不危險。”

媽媽:“我說的是以後好吧。”

小安:“知道了,媽媽再見,我要上課了。”

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秉著這樣的態度:

第一,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與老師是一夥的,這會將孩子放在老師的對立面,不利於孩子在學校的成長。

第二,不壓制孩子的天性,鼓勵孩子在表現中出色的地方。

第三,教會孩子在保持天性的同時,學會評估和察覺危險,同時學會去理解不同意見人的立場。教會孩子學會在面對不同意見時,他該持有的態度。

3.面對無理的老師:不要神聖化老師的職業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碰到無理的老師:心情不好時,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孩子批評一通;或者,為了維護喜歡的好學生,對其他孩子任意冤枉,讓孩子受委屈。

碰到這樣的老師,我會告訴孩子:“教師是一種職業,在職業之外,他們依然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煩惱與情緒、普通人性的弱點,她們做不到明察秋毫,也做不到公正無私。”

對老師和孩子多一些理解,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學生有成績好和成績差之分,老師也有懂學生和不懂學生之分,這都很正常,理解就行了。

所謂期待越低,失望也就會越小。

降低孩子對老師的期望值,讓他學會用平常心去看待老師的行為,也讓他學會接納和麵對各種不同的人。

總之,儘可能與老師保持一致的教育立場。

支持家長與學校、老師,建立起良好的溝通與互動,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用我們共同的力量,為孩子的人生助跑。

感謝所有老師為孩子的付出,讓孩子成長為現在這樣一個正直善良、理解他人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