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創業,兩次歸零,他對年輕人的建議只有兩個字

三次創業,兩次歸零,他對年輕人的建議只有兩個字

採編:三板路哥

島君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自強不息的堅持,曾一個拉桿箱來到北京,為生存不顧一切。喬志傑,永安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兩次創業,兩次歸零,2004年隻身來到北京,開始第三次創業,創辦永安信,經歷艱難坎坷,如今想把公司推上新三板。

永安信是一個橋樑

20世紀初,我們在北京創辦了永安信。當時,中國人沒有太多私募的概念,我們創辦永安信,是看到了中國企業在金融資本建設水平上的缺失與能力的薄弱。我們認為,中國企業需要提高金融能力與資本能力,所以創辦永安信,專職從事企業金融服務。在服務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除了投融資能力低,很重要問題是中國缺乏金融工具,缺乏金融保障,缺乏金融渠道。企業缺乏獲得資金的渠道,投資人缺乏投資的渠道。這兩者之間是一個鴻溝,無數的人不知道錢往何處去,幾乎所有的企業都不知道錢從哪來。

所以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中間需要一個橋樑,因此就有了永安信基金

,從金融服務過渡到金融投資。我們一直希望做專業化的服務。從零開始,曲曲折折,一直走到今天。

永安信目前有三大業務:財富、基金與資管。第一個板塊叫永安信財富,一年2000-3000萬服務金額。核心業務是提供金融服務,包括企業服務和個人服務,企業包括戰略、金融資本,個人包括私人財富和家族辦公室,整個都是財富管理服務。第二個板塊是永安信基金,第三個板塊是資產管理公司。

永安信財富正在全力上新三板。我們2016年的計劃是,第一步完成財富掛牌,第二完成基金重組,做股改,然後完成PE掛牌,就和九鼎一樣。

其實,我們比九鼎、中科起步晚,但中間發展快,他們在沒有上市之前我們是平等的,但是近兩年我們遠遠落後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也希望三十年之後能夠站起來。

兩次創業兩次歸零

我們最重要的是堅持

。我的創業經歷很顛簸。第一次創業是在1992年,找姐夫借了5000塊錢,在成都創立了第一家公司。三年以後,我已經把公司做成四川省一家大型集團公司,當時,我們在國內獨創了直銷業務,把工廠的貨通過我們直接銷到用戶手上,可以大幅降低流轉成本。那個時候有多火呢?很多大學生都報名參加我們的直銷業務,銷售人員有幾千個,天天騎著自行車。

1998年,我來到重慶,從零開始,做金融諮詢公司,但後來發現合夥人和我不是一條心,就徹底放棄了重慶公司。

第二次創業失敗後,我一個人跑到香港打工,很辛苦,最後在2004年來到北京。45歲的人,一個拉桿箱,除了妻子和女兒,一無所有,從零開始,成立了永安信。

三次創業,兩次歸零,他對年輕人的建議只有兩個字

我可以講一個故事。如果你要問,喬總,那個時候到北京,當時在做什麼,我沒法回答。為什麼?別人需要什麼,你就說自己是做什麼的,因為你要生存。我印象很深,當時第一筆收入是50萬,做一個商場的金融策劃,讓我興奮了很久很久。我們去面臨一個客戶,先不會說我做什麼,而是瞭解他們需要什麼。他說我們現在公司準備上市,我就會告訴他,我是做上市顧問的,他說我們現在公司想轉型調整,我就說自己是做戰略的。如果說我現在特別缺錢,我就是說我是做融資的。他說現在想收購一個企業,我就說我是做併購的。他說現在想一種商業模式,我就說自己是做商業模式策劃的,純粹是生存。慢慢地,永安信走到今天,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是三個板塊,財富、基金、資產。

我發現自己是企業最好的“醫生”,我幫助過的所有企業都成功,服務過500家企業,全部成功。

到了今天,你說怎麼算成功?我真不覺得有什麼成功的追求,永安信一直都在,我就滿意了。我希望到我死的那一天,永安信一直都在。第一次創業從成都起,第二次創業從成都起,第三次創業從北京起,

就算如今再從零開始,對我來說也是人生的一種過程而已。

沒有企業家是一帆風順的,史玉柱、任正非、俞敏洪,包括王健林,都經過幾起幾落。褚時健,76歲再創業。當一個76歲的老人站在那片山頭上望著柑橘苗的時候,告訴王石,我這片山林十年之後會種出最好的柑橘,十年之後會掛果。王石當時說,他根本沒有想十年後能不能掛果,他唯一想的是,十年後,你多大了,你能活到十年嗎?但是褚時健成功了。80後的小木屋和褚時健有過一次交流,那個時候他85歲了,他和我說他未來十年的戰略,他要讓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超市裡都有褚橙。我當時也沒想他的財富,我也在想,能活到這個年齡麼。

你一直在用,就一直在走下去。當你沒有追求,沒有希望的時候,你可能很快就消失了。所以我就有了這樣的兩起兩落,然後再創業。我們不知道還會經歷幾次起伏,也不知道會不會起來,還會不會倒下,這個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知道,我會堅持

對年輕人,我所有的建議就是兩個字:

堅持。根本沒有邁不過的坎,根本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大事,就是死亡,只要你還活著,就一定會前進。

我們永遠都認為過不去的事情,都過去了。

三次創業,兩次歸零,他對年輕人的建議只有兩個字

喬志傑在這裡,想對年輕人說,

第一,不要有任何奢望,指望很快獲得成功。

你要獲得偉大的成功,必須經歷巨大的痛苦,你要獲得一般的成功,就要經歷一般的痛苦。你要不想成功,就可以庸庸而過。想獲得什麼,就一定要付出什麼,一定是這樣。

第二是,不要心急。

竹子的生長是四年時間長兩公分,但是四年以後,他可以一年長十五公分。很多人不懂。實際上竹子前四年只長兩公分的時候,他的根部是長了很長,然後第四第五年開始,一年長十五公分。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把前幾年的拼搏和努力認為是浪費,這就是基礎,必須要有這個過程。對於年輕人來說,堅持和耐心非常重要。

第三是,心態。

個人認為,壓力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比壓力,不要比身邊比你成功的,而要比身邊比你艱難的。當我在路邊攙扶一個瞎子的時候,我就在想,就算自己一無所有,還有一雙眼睛可以看。

不要拿一個標準去衡量成功。財富、名聲、地位都不是成功,人生真正的成功是你經歷了多少。褚老去世的時候,我們敬佩他,難道是因為他有十個億的財產?所有人都是敬佩他的堅持。都一樣,我們不會去敬佩一個有很多錢的人,不會去敬佩一個富二代。

我沒有看到一個企業家一帆風順,起碼我身邊沒有。馬雲從畢業後找工作,一直經歷打擊。面試了三十多家被拒,翻譯公司全盤皆輸,黃頁公司全盤皆輸,到北京搞網絡公司全盤皆輸。最後回到杭州。阿里巴巴是他的第六家公司,前面全是失敗,而且失敗的很慘。離開北京的時候,最後一次聚餐,工作幾年的同事,吃一頓飯就散夥了,全是哭。回到杭州後,他又充滿激情地去談他的淘寶網,籌了五十萬才做起來,但是到第八年才盈利。

王健林也是,創業初期,一年時間經歷222次訴訟,當了200多次被告,九天九夜沒有睡覺,差點成為神經病。

人生都是這樣,你得想開了,把這些想透了。如果想做成事業,都要這樣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