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火到家創業項目,為何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成都火到家創業項目,為何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2014年,華豪告別大學生活,醞釀多時的創業念頭終於有機會實施,但他並不確切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畢業後,他在重慶找了份工作,一邊完成學生心態的轉換,一邊思考如何創業。“給別人打工肯定是不行的,得自己幹。不過要做,肯定是和吃相關的。”

1、改良火鍋模式複製到縣城

“當時在成都興起了火鍋外賣,很新穎。”華豪當時並沒有弄明白,消費者是否真的有在家裡吃火鍋的需求,在家裡吃火鍋味道太大怎麼解決?“但既然別人已經做起來了,就說明肯定能做。”

華豪決定下功夫研究成都的火鍋外賣模式,改良後照搬回縣城。“他們只是做一個外賣平臺,從現有的火鍋實體店拿貨,送到消費者家裡,吃完後再去收鍋。平臺向火鍋店收30%左右的服務費。”華豪解釋說,“如果除開店面、人力成本,火鍋店的菜品利潤可以達到70%。他們讓30%左右的利潤出來,還是很賺。”

不過,這種模式適合大城市,客人想吃火鍋得出門走很遠才能吃到。在小地方,步行十分鐘的距離內可能就有三四家火鍋店,如果只是送外賣,並不能吸引消費者,華豪認為火鍋和外賣都得自己做,“一得好吃,二得便宜,三得方便,做到這幾點肯定就能火起來”。

籌備階段的華豪信心滿滿,迫不及待地為尚未出世的火到家做了至少5年的規劃。在小縣城裡做火鍋外賣只是計劃的第一步,如果成功,緊接著要去市裡開分店,將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吃透。穩住腳根後,再去成都和重慶搶蛋糕。

2、向父母尋求“天使資金”

他帶著這份創業計劃回到家鄉,向父母尋求“天使資金”。華父母均是年少創業,積累了數十年的生意經驗。在火到家之前,華豪曾提出過三四個有模有樣的創業計劃,均被父母的生意經否決。

火到家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並非靠華豪的一腔熱情。華父早年曾開過火鍋店,一度成為縣城裡的“爆款”,近幾年也在餐飲及相關領域摸爬滾打。這是華家相對熟悉的領域。

2014年的整個冬天,華豪都忙著租門鋪裝修。店鋪一分為二,裡面做廚房、外面儲物。他從小有些輕微潔癖,要求廚房一定要夠寬敞,得乾淨。外面除了冰櫃和一臺電腦,勉強能放下一張餐桌。華說:“只有你們來的時候才能在店裡吃,如果客人要來店裡吃,攆走。”

2015年春末,籌備接近尾聲,除店鋪租金外,裝修花了3萬多元,另需要幾輛送外賣的電動車和採辦用的麵包車,再加上食材、電磁爐、餐具的購置費用,在房價3000元左右的小縣城,這筆開銷並不小。

他說,已邀約了幾撥人試吃,都說味道不錯,但有人覺得還不夠辣。“不錯”是客套話,“不夠辣”或許代表著真實的評價。華豪放棄父親的手藝,請師傅過來重新配製底料,直到試吃客說“味道不錯”時的表情不顯猶疑,他才覺得放心。

縣城老百姓習慣用電話訂餐,每到飯點,華豪就在電話旁接訂餐電話,拿筆寫下菜品和送貨地址。這讓華覺得不夠互聯網化,長期依賴鍵盤也導致他常常提筆忘字,我見到一張訂單上,“蔥”字讓他用拼音代替了。

成都火到家創業項目,為何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3、開業首月淨利兩萬

在火到家開業之時,縣城的火鍋行業已顯頹勢,多家知名的火鍋店相繼倒閉,新興的農家菜、柴火雞則成為了流行餐飲。不過,老牌火鍋店的退出倒給火到家騰出了競爭空間。

縣城地方小,搭建物流配送相對容易,華豪把重心放在火鍋產品上,主打好吃實惠,以毛肚、肥牛為例,當地火鍋店的均價在20元左右,而火到家的價格僅為12元。

開業首月,算是一炮打響。月底算賬,付了貨款、發了工資後還能盈利近2萬元,而當年讀書成績最好的同學考上了公務員,月收入也不過三四千元。這讓華豪暗暗自喜。

“我們廚房比其他店乾淨”、“我們菜品新鮮、量多、便宜”、“9成以上的顧客吃過後都說味道好”……平日的談笑中,這些同業比較會給他帶來不少創業成就感。

讓他最爽的一項數據是菜品供應商的供應量,“第一個月我拿的貨和城裡最大的火鍋店都差不多。”低成本的運作讓火到家撬動了更大利潤空間。

華豪逐步得出銷售的規律:平均每天賣3鍋基本保本;下雨天生意更好,得多買些菜;晚上員工下班後自己得再等會,往往還能賣出一兩鍋……

在總結生意經驗的同時,華豪也想找到一種除賺錢之外的方式獲得職業尊嚴感。在小縣城的觀念中,坐辦公室是體面的正經工作,賣菜賣火鍋終究是“販子”。

他時常會西裝革履地出現在汙水四濺的菜市場,家裡做生意的長輩告訴他,雖然只是“販子”,但衣著也要講究得體,絕對不能邋遢。

4、新鮮感一過生意變得不溫不火

但生意並未像華豪預想的一炮而響後節節升高,他苦澀地笑語:“第一個月生意好得讓我產生了錯覺,結果空歡喜,還是太年輕。”

縣城的人們熱衷於消費新鮮感,但“火鍋外賣”、“O2O”的點子如風過境只能熱鬧一時,火到家需要找到新的賣點。促銷活動頻頻推出,傳單印了一疊又一疊,生意卻變得不溫不火難回巔峰。

每天8點,華豪準時出現在門店,清算菜品數量,然後去菜市場買菜。回店後,就忙著洗菜剝蒜,直到中午接單送餐。員工晚上8點下班,稍晚些他也結束自己一天的工作。創業初始的激情逐漸褪去,華豪倍感無聊,“突然感覺學不到東西了”。

中午送餐結束至晚餐的幾個小時,華豪一般待在店裡上網,瀏覽36氪看創業故事,學生時代喜歡的體育雜誌、時尚雜誌也換成了商業期刊。他看到某些商業新聞會轉發給我討論,感嘆“還是要多學多闖”、“還是想出去長長見識”。

5、10月份開始虧損

轉折點發生在10月,火到家經營出現虧損。華豪想了很多辦法挽救,但無濟於事。思考緣由,他認為:“當時城裡又新開了兩家火鍋店,包括一家自助火鍋,概念新,生意全跑過去了。”華並不認可兩家新店的味道,但落敗的邏輯由此可尋。

華豪施計無果,萌生出停業止損的想法。但他不敢立即向“天使投資人”提出,害怕父母以為他是怕吃苦,所以不想做。直到火到家數月虧損不見起色,他才不得不提出停業的提議。華母明確表示尊重他的決定。2016年2月初,火到家暫停營業。

成都火到家創業項目,為何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6、失敗經驗總結

“這兒不像大城市,味道做得好就能吸引顧客,你看城裡的餐館為什麼每家都有四五個老闆一起做,不是缺錢,而是每個老闆背後都有一張關係網,這都是最重要的客源。只有幾個老闆的關係網拼在一起,生意才有保障。”

華豪意識到的是人脈變現,這在熟人關係佔主導的小縣城裡是最流行的生意邏輯。“有時候你去吃飯,不是因為那兒真的好吃,很多時候就是為了一份人情。”

他頗為無奈,最初認為味道好、價格便宜、就餐方便就能贏得消費者,但縣城裡消費者和商戶之間的關係並不純粹,其中參雜了複雜的人情聯繫。對於剛走出象牙塔的90後創業者而言,玩轉這種社會關係比創業本身更加艱難。

另外,華豪逐漸發現了自己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缺陷。“吃過的客人都說味道好,但有些客人就只點鍋底,或者加個幾個素菜,其他的菜都自己去買。鍋底是三斤油一斤料,成本在45元左右,我為了實惠鍋底38元賣出去基本是虧的。”

他評價當初的創業規劃時面露倦意,與一年前創業初始的神彩大異:“如果當時能只是做火鍋的外送平臺沒準還能做起來,只對接實體火鍋店和消費者,做起來也輕鬆,等品牌做起來之後再切入火鍋。當時想著能把外送和火鍋的利潤都賺到手,但還是沒太想好。”

7、創業的收穫

談到創業的收穫,華豪脫口而出的是“抗壓能力”,一年的創業經歷讓他在大大小小的決策點上都承受著巨大壓力。“從火鍋店到配送的細節都切身體會到了吧,如果重新再來,不到一個月我就能做起來”。

對他來說,暫停火到家並不意味著創業失敗,只是絆了一下腳,還會重新出發。“我是一個憂傷的樂觀主義者,做事的時候會憂慮這那,但是對於自己的未來,還是樂觀的。如果這就害怕了,不再去創業,那這次經歷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