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製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宣德官窯青花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2010年蘇富比一件明宣德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瓶以2642萬港幣成交。此件青花葫蘆扁瓶是明初景德鎮御窯廠御瓷之經典造型之一、且極得中外皇室所青睞。造型創思靈感源於中亞,整體風格展現出中國瓷器的新面貌。此扁壺器形自永宣時期業已流行,唯其圖案飾樣卻於宣德之後無所復見。其器形與紋飾於這二、三十年間不斷髮展演變,此次拍品正是宣德時期最為成熟之作。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2017年4月5日,一隻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碗在香港蘇富比上拍,最終以約2.29億港元成交。此碗直徑約23釐米,為十稜菱口碗,燒製難度極大,故而又有“宣德碗王”之稱。這個大碗以高價成交後,激起了收藏圈對明代瓷器的重視,也改變了拍賣市場中清三代一家獨大的局面。

明代宣德瓷是指(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瓷器,以青花最富盛名,因其胎質細膩純淨,釉層滋潤沉靜,釉色晶瑩豔麗,紋飾多姿多彩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製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明宣德時,銅紅釉的燒製達到成熟階段,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更勝一籌,色調深沉、不流釉、不脫釉,被稱為"宣紅"。

以色澤而論,宣德紅釉有深、略深、淺、淡四種。深者色為黑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質肥厚,釉內氣泡較多。略深者色豔麗,釉層略薄,亦有小氣泡,並伴有隱約顯露的細小血絲狀與小斑點。淺者釉色分外勻淨,可與紅寶石的晶瑩相媲美。淡者呈現桃花般粉紅色,俗稱"桃花面";而且釉面不滑,無桔皮紋。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明宣德鮮紅釉葵花式洗

宣德的紅釉器在口沿部位都有處然形成的一線白釉,俗稱"燈草口";紅釉的積釉處顯現青灰色,最厚處氣泡密集,這是宣德紅釉的時代特徵。

五彩瓷器成熟於明代,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結果。“天時”是指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儘管還有不少地區在生產各類陶瓷,但無論從產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以及產品的多樣性方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裡紅瓷及釉上彩繪瓷媲美。如浙江龍泉窯仍繼續燒造青瓷,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人們所鍾愛,但在陶瓷的胎釉和製作工藝方面卻無法和景德鎮的瓷器相抗衡。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中國的瓷器生產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珍品無數。每一個瓷器品種的產生、存在和流傳都為瓷器發展的歷史添上了濃重的、不可缺少的一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稱得上重彩濃墨,影響較大的可為唐代的白釉、花釉(如果說唐三彩是陶向瓷轉化的重要標誌,那麼還可列入唐三彩),宋代的青瓷(以五大名窯和龍泉窯為代表)及青白釉,元代的青花、釉裡紅、紅綠彩,明代的永樂甜白、宣德五彩、成化鬥彩,清代的康熙青花和康雍乾三朝的粉彩、琺琅彩。藏品想送至國內一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薦。可詢,一五零.五六九.二五六一五。鄭女士。這中間,明代的永、宣、成化青花雖然名貴,但它是元青花的承繼和發展,本質上並沒有脫出元青花的框子。萬曆、嘉靖彩瓷也是一樣,它們是在宣德五彩和成化鬥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淺談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收藏價值

五彩瓷器,基本色調以紅、黃、綠、藍、紫等五色彩料為主,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施於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爐經過700——800攝氏度的高溫二次錇燒而成,其特點是創造了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相結合的裝飾方法。

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發展到北朝白瓷,而後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將近二千年的歷程。其中,從青瓷到白瓷的轉變,是在唐宋時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轉變,則是明清時期實現的。明清時期彩瓷的發展和盛行,使中國古代陶瓷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明宣德青花瓷器拍賣成交: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帶蓋大8800-8800萬 萬2010-07-18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8000-8000萬 萬2011-11-25

明宣德 青花暗花海水遊5000-8000萬 萬2012-04-04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稜4000-6000萬 萬2011-04-07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扁瓶3800-5700萬 萬2014-01-05

明宣德 青花梵文出戟蓋罐3600-3600萬 萬2013-10-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