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近年來,關於中國聯通2G退網的傳言一直在行業中熱議,今年更為熱鬧,而隨著中國聯通官方微博於4月13日發佈的一則《中國聯通有序推進2G網絡減頻工作》的推文,讓這一事件再次成為焦點。

不少媒體開始跟進解讀,認為2G全面關閉是大勢所趨,有利於為5G和物聯網發展騰出寶貴的頻譜資源。

不過,我們注意到,聯通官方措辭用的是“有序推進”、“減頻”等詞,可見2G網絡的推出服務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之間會碰到太多有形無形“釘子戶”的障礙。在筆者看來,運營商現有的物聯網用戶就是一個異常強大的“釘子戶”群體,將運營商置於一個兩難的境地。

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以史為鑑:小靈通漫長退網歷程之殤

說起2G網絡的退網,相信不少人對小靈通還有不少印象,而小靈通退網的歷程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十多年前,小靈通的引入為中國電信、中國網通這些沒有移動通信網絡的運營商提供了類似的移動通信服務,巔峰時期全國近1億用戶享受到低廉的通信資費,不過也為其後續清理形成了很多障礙。

隨著3G網絡商用、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小靈通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而且還佔據1900MHz優質頻段,政府、運營商開始了清理退網的工作。起初還只是運營商根據業務發展需求的自發性工作,而到了2009年2月,工信部發布正式文件,明確要求所有小靈通設備應於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

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然而,讓人尷尬的是,直到2013年11月份,全國仍然有900萬的小靈通“釘子戶”。甚至在2014年底2015年初,仍然有一起因為小靈通強制退網引發的官司,即北京聯通和小靈通用戶就退網補償未達成一致意見,部分小靈通用戶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北京聯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訴訟,成為一個較為典型的通信行業反壟斷訴訟案。

經過漫長的5-6年的拉鋸戰,小靈通清頻退網工作還未徹底完成,那麼作為對整個產業產生更大影響的2G網絡,這場退網運動一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短期之內不會完全退網。

小靈通退網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值得作為2G退網的參考,退網過程中有很多利益博弈的過程。當時小靈通退網遭遇“釘子戶”,一方面是用戶長期使用的號碼作為身份標識,號碼變化會給用戶造成很大不便,而且有些用戶花重金購買的“靚號”也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彼時小靈通的資費相對比較低廉,對於那些對數據流量不是剛需的特殊人群來說是低成本方案,而且更換3G網絡後不僅要換卡,還要購買智能手機。當然,政府對小靈通退網後的頻譜用於中國移動TD-SCDMA的計劃,也引起聯通、電信的博弈,對退網速度也造成一定影響。

表面來看,2G的退網局勢比小靈通有一定優勢,首先2G遷移到4G後,用戶無需換號,其次,運營商推出免費更換手機卡、贈送體驗流量、優惠購機等活動,加上目前提速降費的推進,而且隨著VoLTE的成熟,4G語音體驗不會比2G差,這些都不會對2G用戶向4G用戶遷移造成障礙,似乎現有用戶中成為“釘子戶”的不多。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的是2G網絡所承載的大量物聯網終端,這些物聯網用戶很有可能成為2G退網過程中的“釘子戶”,而且這個“釘子戶”群體的力量比小靈通“釘子戶”更為強大。

物聯網“釘子戶”讓2G退網之路很漫長

這裡所說的“釘子戶”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之所以能成為2G退網過程中的重要阻力,主要是這一群體的數量龐大,且所受到的影響巨大。運營商在過去多年中所發展的物聯網用戶很多為政企行業用戶,廣泛應用於工業、汽車、物流、交通、公用事業、能源、金融、農業等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就數量上來說,根據公開數據,中國移動已有2.29億物聯網連接,中國聯通已有超過8000萬物聯網連接,由於網絡覆蓋、成本、產業鏈成熟等原因,這些運營商的物聯網連接中,相當規模都採用2G網絡連接,數以億計的2G物聯網連接如何升級是2G退網過程中運營商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處理不當一定會形成強大阻力。加上這些行業應用都具有長週期的特徵,在面對網絡的升級過程中產生的高額轉換成本,自然而然地形成“釘子戶”的群體,可以說還是利益博弈的過程。筆者覺得,這個“釘子戶”群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長生命週期中對生產經營連續性的考慮

和消費類產品和應用相比,物聯網行業應用項目一般都具有長生命週期的特點。我們可以在數月內更換智能手環、智能硬件等這些消費物聯網產品,但政企行業用戶不可能幾個月甚至1-2年內對已經實施的物聯網應用進行更換。比如採用物聯網進行燃氣、供水設施的監控,互聯化的工廠,冷鏈物流監控系統等等,都是設計了多年生命週期的項目,而且不少行業應用涉及的是該行業或企業的生產數據、經營數據,其中網絡傳輸若採用了2G的方案,也是希望在生命週期之內具有連續性。

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出於業務連續性的考慮,由於各類終端、傳感器都內置了2G網絡的通信模塊,網絡的升級勢必引起較大的改造,對生產經營生命週期造成影響,因此2G網絡的退網可能造成這些客戶的抵制。

(2)網絡升級涉及的更新成本太高

物聯網業務由2G升級為其他連接形式所涉及的成本太高,對於運營商和行業用戶來說都是一筆高昂的代價。

從運營商角度來看,對於手機用戶來說,運營商目前4G用戶的ARPU值大概為60元以上,通過各類終端補貼、流量優惠政策將2G用戶遷移到4G網絡上來是有利可圖的,且多年來的補貼政策經驗讓運營商可以較好的駕馭手機用戶的遷移;但是,對於物聯網用戶來說,根據已公開的數據,運營商的ARPU值不足3元,如此低的連接費收入,如何對行業用戶進行補貼來吸引其從2G網絡遷移到其他網絡中?

從行業用戶角度來看,將原來採用的2G網絡更新到其他形式的成本更高。個人用戶網絡遷移最多需要購買一個支持新網絡的手機即可,而行業用戶網絡遷移可不是更換一個新的終端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大範圍的系統更新。不少物聯網行業應用部署環境複雜,更新換代需要人力物力太多,在生命週期之內儘量不去更新。

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筆者曾拜訪過一家企業,該企業主要為鐵路、橋樑、大壩、山體提供工程結構監測的物聯網方案,為這些場所的變形、裂縫、滑坡、泥石流等提供預警,而其方案採用了2G網絡傳輸。這些應用均部署在人跡罕至的場所,每次部署都需要大量的施工,需要多年以上的穩定性。試想一下,若是2G退網需要升級為4G,即使設備成本可以忽略,但人力、重新設計、施工的成本更高。類似大量的行業應用嵌在車內、地下、水底、山間、工廠等場所,網絡升級帶來的並非僅僅通信設備成本的增加,更多在於整個系統更新的高額成本。

(3)缺乏成熟的替代方案

之所以運營商已經有數億基於2G的物聯網連接數,因為在過去多年裡面,2G是滿足大量物聯網用戶需求的成熟方案。我國2G基站超過150萬個,實現全國的廣度和深度覆蓋,即使在人口稀少的隔壁、山川仍有2G信號;基於2G的產業鏈已非常成熟,2G模塊的價格已降至20元左右,2G網絡資費也非常低廉,對於大量成本敏感的用戶來說非常合適。

筆者曾考察過新疆的一個農田滴灌項目,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也有2G網絡,數萬畝廣闊的農田滴灌看中的就是其深度覆蓋、低廉的模塊和資費,現有所有的網絡方案都無法和其相比。

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已有替代方案可以承擔起已有的數億連接重任嗎?目前來看還不成熟。眾所周知,三大運營商大力推進NB-IoT網絡部署商用,但NB-IoT更多面向的是低頻、小數據包、固定場景的物聯網業務,不能涵蓋2G面對的主要場景;eMTC具備的移動性、語音和中數據速率的特徵,是替代2G網絡在物聯網領域的最佳方案,但是從目前產業推進看,短期內還無法大規模商用,無法承載2G物聯網應用的遷移;3G/4G較高的成本更不適合基於2G物聯網應用的需求。

在近年來物聯網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在很多情況下對2G網絡的需求反而是大大增加的。比如2017年共享單車的火爆,讓不少地域的2G承受著巨大壓力,有些地域對2G網絡增加載頻來應對車輛密集通信的需求。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獲取的信息,2016-2017年國內2G基站總數不但沒減少,反而逆勢增加了3萬個。在缺乏成熟的替代方案情況下,一邊是呼聲不斷的2G退網,一邊是物聯網連接對2G網絡還有強勁需求。物聯網“釘子戶”讓2G網絡陷入了兩難境地。

退網節奏預估

運營商有序推進2G減頻並不意味著短時間內2G完全關閉,2G退網的節奏應該和承載2G現有用戶的其他網絡的成熟商用同步進行。

對於手機用戶來說,由於提速降費的推進、智能手機購機補貼、VoLTE的成熟,2G用戶逐漸遷移到4G的阻力會越來越小;而對於物聯網用戶來說,還需在擁有大量終端用戶生命週期末期來逐漸退出2G服務,併為物聯網用戶提供新的選擇方案。

2G,難說再見!“釘子戶”讓退網之路異常漫長

所以,未來2G退網是一個漫長的週期,但在週期中會不斷地將一些優質資源釋放出來用於物聯網和5G的建設,無需等到2G全部退出服務後才能使用。首先,結合手機用戶營銷和轉網的節奏,逐漸對手機用戶密集的地區進行減頻;其次,需要根據NB-IoT、eMTC網絡商用和產業鏈發展成熟的節奏,引導新增的物聯網用戶逐漸採用NB-IoT、eMTC方案;再次,根據現有物聯網用戶的業務模型,僅保證重點用戶的非連續覆蓋,若只有少量的終端、對生產經營主流程影響不大或者更新成本低的用戶,通過適度補貼促使其遷移。在這個逐漸減頻過程中,一些頻譜、人員、營銷資源會騰出來,給予其他業務使用。

總結來說,運營商當前物聯網規模和物聯網業務的特點,使得現有物聯網用戶很有可能成為2G退網中的“釘子戶”,讓2G退網之路會非常漫長。到2019-2020年5G商用時,預計國內會形成2G/3G/4G/5G共同存在的局面。

屆時,在我們喊著“歡迎進入5G時代”口號的同時,對於2G,還是難說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