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第一志願浙大,二志願交大,三志願清華

萬周按

王本中:“那時候並不是很想考上大學”

我是1955年參加的高考,其實我們那個時候並不是很想考上大學,更願意去中專學校學門手藝,好早點參加工作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但是同學們還是有一股向上的勁頭,相約考上大學後約在北京天安門相見。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王本中阿姨今年81歲,2016年入住良渚隨園嘉樹,退休前從事非標設備設計工作

考試的時候沒有什麼精神壓力,考完之後填志願,家裡人也不關心,也沒有誰來指導我們,也不知道要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但是那會流行一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填志願就先填了離家最近的浙江大學,然後第二志願是上海交通大學,第三志願是清華大學。大家知道後都笑我浙大如果沒錄取,其它學校也不會錄取我。幸運的是最後被浙江大學機械學院錄取了,畢業後先是留校做教研工作,後去到二機部做非標設備設計,最後退休於杭州設計院。

吳叔:不分文理不考外語

1954年,那年十七歲我參加了高考。我當初是在廣西讀的中師,中師是專門培養小學教師的,畢業之後學校會分配。那時參與高考是需要學校保送的,而且還有名額限制。那時我們班裡一共三十個人左右,只能保送四分之一的人參與高考,在被保送參與高考之後就自行復習,以前不像現在的學生有這麼長的時間準備高考,我記得當時就兩個星期的時間複習,學校統一送我們到桂林在學校考點附近暫住。考試科目比較多,不分文理但當時不考外語,高考自己的心態比較好也不緊張,現在回想起來也沒有太多印象。考完之後還得等放榜,我們那時是考前填寫志願,由於我是讀師範學校的,所以大學也只能報師範學校。我首選就選擇了華南師範大學,加上我比較喜歡物理就選擇了物理專業。那時我們高考之後會等《長江日報》放榜,在上面看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如果落榜了就回學校等待分配做一名小學老師,最後我被錄取到了華南師範大學,專業上就被調劑到了生物專業。

(吳叔今年81歲,退休前是中學老師,2018年3月入住廣州榕悅。吳叔說他不願意出鏡,不希望成名,想“安安靜靜的做美男子”。)

楊元桂:“那會對高考沒這麼重視”

我是1956年在蘇州參加的高考,那時也是成績比較優秀的,學校直接通知我考留蘇預備生,就是去北京學習一年語言就去蘇聯學習,當時我們蘇州市一中共有6人考留蘇預備生,考上三位,我就是其中一位,但是在北京學習了一年語言後,中國與蘇聯關係交惡,最後又上清華去讀大學了。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楊叔叔今年84歲,2016年1月入住隨園嘉樹,退休前從事核工業設計工作

我們那會對高考沒有現在這麼重視,沒有現在什麼交警開路、賓館訂空、出租車提前預約,爸爸媽媽在校門口焦急等待等等。我們那會就是自己上考場,第一場考的語文,作文題目應該是《我的母親》,也不用考外語,安安靜靜就考完了,然後就等著報紙上的錄取通知。

蘇新:“考場沒有時間提示”

我是1963年參加高考的。高考過去已經五十多年了,那年頭國家剛從三年困難時期走出來,考生錄取比例很低,大約是50:1,考試的“形勢”非常嚴峻。考上大學當然是很榮耀的事。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蘇叔叔今年74歲,在良渚隨園嘉樹,退休前在高校任職

記得那時考場就設在市教育局指定的學校,考生一進入考試的學校,立刻就安靜了下來。肅靜整潔的教室,威嚴的監考老師。鈴聲一響,考試開始,一人一張課桌。每個教室兩個監考老師,一個站在講臺,是固定的,不斷用眼掃視我們。另外一個老師站在後面,是流動的,從多個角度監視我們。文科考生考語數外政治歷史。考場上沒有時間提示,需要自己把握好時間。為了掌握時間,家庭條件好的學生,都戴著手錶。作文題目與時代相呼應,題目是《當我們唱起國際歌的時候》。我本就喜歡唱歌寫詩,記得歌詞,所以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許多,簡單構思了提綱,就流暢的寫了起來,寫完還修改了幾遍。現在看看這個作文題也是很有意思。

高月美:“大隊上一起學習我的作文”

我出生於1948年,參加高考的時候都25歲了,我是在下放到農村的時候參加的工農兵大學錄取考試。1969年-1973年我下放到農村,在農村我做過赤腳醫生、鄉村會計,後來被推薦去考工農兵大學,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高月美阿姨今年66歲,2017年入住杭州隨園嘉樹,退休前在浙江省衛校從事教學工作

我念到了高中,所以基礎還是有的,我很清楚的記得作文考的是《我的工作》,然後我就寫我的會計工作,最後大隊上大家還一起學習我的作文。後來我考上了上海第一醫學院衛生系,現在合併到復旦大學了,就是現在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讀了三年半時間,1976年回到了杭州省衛校工作,因為一直忙於學習忙於工作,我結婚較晚就沒有要孩子了,一直是丁克。對於現在的年輕人,我就想說不要為了高考而高考,要立足於對國家的熱愛、報效社會,懷著感恩的心去學習,去參加考試、去上大學,去做好以後的每一件事,每一項工作。

吳曉祖:寫《王若飛在獄中》讀後感

我的高中是在大躍進,三面紅旗下度過的。高考時考了語數外、政治、物理、化學。考試是由班主任帶隊,走路到高考學校。街道上同平時沒有太大的區別,當時的社會對高考生並不會投入過多的關注。那會考試大家都不會說很有壓力,只是作為農村的孩子,知道這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遇。受當時社會政治影響,貧農身份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們可以參加高考,有一些特別身份的是沒有機會參加高考的。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吳叔叔今年75歲,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畢業,退休前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6年入住隨園嘉樹

我對高考考試的作文題記憶猶新,是根據大家都讀過的一本書《王若飛在獄中》寫一篇讀後感。我從初中就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因此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當時並無特別的感觸。但卻被一位語文老師在下年畢業班全體師生面前當作範本剖析點評,當時在場的我並不知道是自己寫的作文,可想語文考分不會低。其他幾門成績也一直都不錯。只有物理,有一題考的時候比較糾結未能按順序做出,考完後心情有點忐忑。

王爺爺王奶奶:“我跟老伴同歲,我們高考時間相隔7年”

王爺爺:“我是1958年在西安參加的高考,那一年26歲。”

王奶奶:“我是1951年在四川參加的高考,那一年才19歲。”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王爺爺:“我是烈士子女,之前在幹部子弟學校上小學,中間由於戰爭動盪換過學校,停過課,15歲進入部隊,17歲從部隊轉業進入重慶學校的衛生所工作,1954年轉入瀘州化工廠做藥劑師,1958年參加高考,考入蘭州醫學院。在參加高考前,我快工作10年了,結婚1年了。”

王奶奶:“我們家家境不好,我之前本來就讀於成都師範學校,畢業後可以直接參加工作做老師,但是我口才不好,確實不想當老師,在師範學校還沒畢業就放棄了,後來插班到縣城的高中,旁聽高三的課,我不要畢業證,只想拿個高考資格,重新再選擇一次。”

王爺爺:“我記得參加語文考試的時候,我第一個交卷。唉,怎麼大家都不交卷啊?我很納悶,考完試問他們才知道原來他們寫作文都先打草稿,然後再謄寫到試卷上,我沒有打草稿,構思了一下就直接寫了!我的腦子很靈活的。”

王奶奶:“雖然當時家裡的經濟比較困難,但我還是想參加高考繼續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到現在為止,我都很自豪當初的選擇。”

王爺爺:“我參加高考的時候已經結婚1年了,後來考入蘭州醫學院,帶薪學習了5年,既能支持家庭,又能深造學習。”

王奶奶:“我19歲參加高考後考入昆明醫學院,學了了3年,1954年畢業後分配到瀘州化工廠做醫生,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就是在那裡遇見了老伴。”

王爺爺:“我跟老伴同歲,我們的高考時間相隔7年。今天,我們在深圳市福田區福利中心,一起87歲。”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王爺爺王奶奶於2009年入住深圳市福田區福利中心

那年高考:第一志愿浙大,二志愿交大,三志愿清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