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與遊戲經營商爭奪孩子,這是企業經營之恥

“請你們一定要遠離網遊、好好學習,決不能因為沉迷“網遊”而葬送一生的前途——命運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裡,而絕不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機裡!”高考前夕,一封《一個心碎母親致所有高考考生的公開信》再次引發輿論對青少年沉迷“網遊”問題的關注。

家長要與遊戲經營商爭奪孩子,這是企業經營之恥

這封公開信寫得情真意切。可問題是,有多少已經沉迷網遊的孩子,會讀這封信?又有多少孩子正在網上搜一個身份證,去完成網遊實名認證?我國未成年學生的網癮問題,已經引起國家層面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但目前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面臨和遊戲運營商爭奪孩子的問題,而遊戲運營商誘惑孩子玩遊戲的手段,足以消解所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努力。要把孩子從沉迷網遊中拯救出來,不應該是學校、家庭與運營商爭奪孩子,而是運營商要有基本的社會責任意識,切實建立嚴格的防沉迷系統,把孩子主動還給學校、家長。

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該通知明確了學校和家庭預防學生沉迷網絡的責任,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制定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工作制度,重點加強農村學校、寄宿制學校等管理工作,並指導學校加強對校園網內容管理,建設校園綠色網絡。推動家長履行監護職責。各地各校要通過開展家訪、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方式,一個不漏地提醒每位家長承擔起對孩子的監管職責,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網絡素養,掌握沉迷網絡早期識別和干預的知識。隨後,全國婦聯、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8部門共同下發了《關於慶祝2018年“六一”國際兒童節的聯合通知》,對今年的“六一”活動作出具體部署,要求加大對以遊戲、文學、直播、視頻等為代表的網絡精神產品對少年兒童影響的監管整治力度,引導少年兒童綠色閱讀、文明上網。也就是說,以上措施,是希望做到全覆蓋預防學生沉迷網絡。

家長要與遊戲經營商爭奪孩子,這是企業經營之恥

全覆蓋預防學生沉迷網絡,意味著學校、家庭和遊戲運營商,都責無旁貸。其中,遊戲運營商履行社會責任,嚴格限制未成年人玩遊戲(嚴格實名認證+人臉識別+防沉迷)最為關鍵。近年來,在討論未成年學生沉迷網遊現象時,一些人把責任推給家長,認為遊戲沒有“原罪”,主要責任在於家長沒有做好引導和管理。這把遊戲產品簡單類比為其他學習、生活用品了。遊戲產品是具有特殊性的,對未成年孩子有很大的誘惑性,很容易讓孩子成癮,並受遊戲情節影響,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正因為如此,發達國家對文學、影視、遊戲等都有明確的分級制度,規定哪些遊戲不適合未成年人玩,哪些適合未成年人玩,但必須由家長陪伴指導等。遊戲運營商對用戶不加區分地提供遊戲服務,這對家長、學校來說,就構建了一個十分惡劣的外部教育環境,好比學校老師、家長苦口婆心教育一個月,還不如運營商一小時的影響。這不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力,這是外部環境對未成年學生的影響使然,尤其是帶有色情、暴力的內容,很容易對孩子產生致命的誤導。

遊戲運營商都可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而時下的家長,面對無處不在的網遊包圍,無處可遷——總不可能斷網,不讓孩子使用手機、電腦(父母不讓孩子用手機,有學生就以自殺相逼,其背後也是網癮問題)。而孩子一使用手機、電腦,就可方便地、不受限制地玩遊戲。要讓學校、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引導管用,必須有遊戲運營商的配合,即與學校、家長相向而行,共同為保護未成年孩子而努力。

家長要與遊戲經營商爭奪孩子,這是企業經營之恥

這是每個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相比於遊戲運營商從未成年學生身上賺到的錢來說,未成年學生沉迷網癮給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傷害和治理成本,只是牛九一毛。去年,針對社會輿論對未成年學生玩王者榮耀出現的問題的質疑,騰訊曾表明要建立防沉迷系統,而到現在為止,家長都沒看到有效的防沉迷系統。這十分令人困惑,從技術手段上說,像騰訊這樣的企業,完全可以建立十分嚴密的實名註冊和防沉迷系統,這幾乎毫無難度。唯一能解釋的是,為了擴大用戶,追求利潤,企業不願意嚴格實名認證、建立防沉迷系統。企業追求利潤也無可厚非,但當企業追求利潤付出的代價是對家庭和社會製造傷害時,就另當別論了。這是利潤自己賺,代價家庭、社會承擔。這不是一個科技龍頭企業應該有的作為。

我們希望看到具有社會擔當、責任感的企業,而如果企業不能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時,就需要監管部門出手。針對我國未成年學生沉迷網遊,家長陷入絕望的困境,我國有必要儘快出臺遊戲分級制度,並要求遊戲運營商,嚴格執行分級制度。對於不執行分級制度的遊戲運營商,嚴加懲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