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重大戰略機遇,“廣州”將成大灣區核心增長極!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之際,從政府到民間,廣州與香港科技、產業領域開始了密集的互訪。近一週來,香港科技人才廣州交流團一行來穗考察。交流團成員先後實地考察了天河區、南沙區、黃埔區多家科創企業和科研機構。

以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契機,創新完善合作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必將促進人才、資金、科技等高端要素快速流動。擔當核心增長極的重任,廣州將如何抓好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機遇?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為了成為更加開放的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各地正在努力研究提升灣區吸引力。如何能在吸納全球優質人才和資源的同時,解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加便捷高效的流動就成為大灣區建設工作的重心。據公開數據統計,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常住人口共計6956.83萬人,較2016年增加159.85萬人。

而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預測,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2至1.4億。龐大的人口規模對灣區而言既是發展的機遇,也對灣區的人居條件、營商環境提出了挑戰。

架設“主體骨架”,加快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4小時,這是當前繞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一圈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港珠澳大橋通行後,從珠海到香港、澳門的時間將縮短到30分鐘。

日前,澳門特區政府交通事務局公佈了港珠澳大橋跨境通行政策。大橋啟用後,粵港澳三地口岸將設開設每日超過200班次的穿梭巴士,澳門居民和旅客可搭乘口岸穿梭巴士經港珠澳大橋主橋前往香港,日後也可以使用跨境巴士、跨境出租車或跨境私家車,從澳門市區經大橋前往香港。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無獨有偶,納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另一個重大項目——虎門二橋近期也傳來好消息。這條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群的重要過江通道於5月25日完成了主橋的全線貫通,為2019年上半年建成通車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有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虎門大橋累計收費車流量3.94億車次,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珠江口東西岸之間輸送,成為珠江口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動脈。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路網中,港珠澳大橋、廣深沿海高速、虎門大橋、虎門二橋等重大工程構成了其主體骨架。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日前,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公佈了總長約41.2公里的廣州1號公路規劃。這條以“廣州”命名的交通大動脈將串聯起廣州第二中央商務區、南沙自貿區等重點片區,與規劃中的中山東部外環高速、現有的廣深沿海高速貫通。可以想象,待西岸沿江高速建設完成,珠江兩岸的人流、物流將通過這條A字形大動脈充分流動,從廣州出發到中山、東莞、珠海、澳門之間的交流也將更加密切。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交通管網“毛細血管”也在不斷延伸。以南沙為例,2018年,南沙計劃投資230.6億元,重點推進地鐵18號線、明珠灣大橋、靈新大道改擴建工程等56個項目等。其中,廣州地鐵18號線將實現南沙新區至廣州東站30分鐘通達的目標,還可與廣深鐵路、肇順南城際、穗莞深城際南延線等多條鐵路接駁,對外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粵澳港大灣區內,廣州、深圳、香港三城經濟體量都很大,但都面臨著土地資源制約發展的窘境。”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認為,路網的貫通可以打破區域之間的物理距離,充分利用珠江西岸豐富的土地資源來承接東岸的產業資源外溢。特別是香港、澳門的一些高端醫療產業、服務業都可以通過基礎設施的聯通來向內地流動。

人才流動,大灣區創客開始跨城“遷徙”

一週來,交流團成員先後實地考察了晶科電子(廣州)有限公司、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業基地等多家科創企業和科研機構。交流團成員期望,穗港兩地建立共創共享新機制,重點圍繞科技創新開展深度融合。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未來城市研究所所長馮通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表示,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後,他們將鎖定信息技術的研究方向。“今天接觸到很多科創類的項目,我希望能讓香港的企業和項目在孵化階段就得到更好的幫助,香港科研機構能和廣州有更多洽談、合作。”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沿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城足跡,創客們開始頻繁流動,他們從廣州走向珠三角和港澳,港澳的科技人才又把未來放在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三角城市上。

一種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日前在南沙應運而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無人設備的痛點。研發出這種先進材料的人,正是香港青年專家呂冬博士和他的創新團隊。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2014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呂冬,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研究員、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發部總監、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經理。5年來,呂冬博士主持和參與了粵港合作、香港創新科技署及科技部合作專項(內地與港澳臺)、廣州市對外科技合作等多項國家、省市區的重點科研項目,推動香港科大一流研發成果實現產業轉化,幫助企業解決了大量材料學和工程學類問題。

下一步,他的團隊準備將霍英東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發部打造成一個全新的技術轉移平臺,幫助企業瞭解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進行技術引進、吸收及創新,讓香港的科技資源與廣州更加緊密連接。“我們能把技術落到實處,轉化成生產力,就是對大灣區的貢獻。”呂冬信心十足地說。

產業引領,釋放龍頭項目“磁場”效應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日前在番禺動工,根據規劃,該校區將重點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量子通信、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等。

華南理工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華工將加快推進廣州國際校區建設,引進全球頂尖人才資源,加速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並主動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集聚各方力量,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就在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旁,旨在打造全球首個智慧城市樣本的思科(廣州)智慧城已破土動工。圍繞思科項目建設,廣州引入一批思科全球合作伙伴,形成上下游產業配套。

4月底,思科公司與美國Flex(偉創力)、美國AEssenseCorporation、美國LarsonLivingLabs等12家合作伙伴簽約。這些企業將與思科公司一道推動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在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領域相關技術和應用的開發、孵化與體驗,以及無人駕駛、新能源車、車聯網領域的合作,從廣州向粵港澳大灣區輻射。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思科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羅卓克表示:“思科植根中國20餘年,為人們帶來豐富的創新體驗。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將攜手海內外合作伙伴,積極推進當地智慧城市產業發展,打造全球創新經濟新標杆。”

5月中旬,一週之內,廣州迎來了華潤、阿里雲、小馬智行三家優質企業的創新研發機構。成熟的產業基礎,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和日漸提升的創新環境,越來越多新技術、新業態向廣州聚攏,成為全球創新發展生態圈中的新力量。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BAT互聯網三巨頭先後進駐廣州,全力佈局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智慧城市等新版塊,思科、華為、廣汽、高通、富士康、微軟以及GE等一系列全球科技創新巨頭,正在廣州不斷擦出“火花”,成長為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生力軍。

廣州的資本、平臺、人才、科技環環相扣,從廣州到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力量迅速崛起,新的動能正在加速聚合。

抓好重大战略机遇,“广州”将成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指出廣州在新時代的新使命、新擔當,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以及引領型全球城市的定位深刻反映出廣州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部署和作為。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世界級灣區,就要充分發揮好廣深港龍頭的優勢,廣州文化、醫療、教育等綜合水平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用好交通、人才、產業等幾張牌,加速互聯互通,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的角色將越發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