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梅縣人民廣場

梅州地處粵東,山川雄奇險秀,終年滿山碧綠,風景優美,資源豐富,人傑地靈,古蹟眾多,人文景觀獨具特色,人文傳統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秦漢以來,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向南遷徙顛簸,幾經輾轉,定居嶺南。梅州是全國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華夏文化,保持了古樸的中原儒風,同時,也融合了土著和周邊文化的精華。客家山歌、漢劇、漢樂、杯花舞等藝術形式無不顯現出古老的中原文化的韻味。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客家山歌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客家山歌

梅州素有“山歌之鄉”美譽,客家山歌自古流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各種歌詞結構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鬆口原板山歌、梅縣山歌、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漢劇

廣東漢劇為梅州地方大劇種。舊稱“亂彈”、“外江戲”,意來自外省的戲曲劇種,流播於粵東、粵北、閩西、贛南等地區及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客家華僑聚居地。漢劇顧名思義是漢族人的戲劇,在如今的中國及舊時中原已很少,只有湖北武漢和廣東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還存在。 廣東漢劇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該劇種的行當分工與其它劇種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醜、公、婆、淨六大行,而淨又有烏淨、紅淨之別。烏淨髮炸音,紅淨則以鼻腔共鳴為主的真假嗓結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揚清脆,頗有特色,被周總理譽為“南國牡丹”。 2008年,廣東漢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席獅舞

廣東梅州的席獅舞,俗稱“打席獅”,是佛教盛傳梅州時期、結合客家文化所產生的一種傳統民間祭祀舞蹈。2008年“席獅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梅州市民間文化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席獅舞”源於梁朝,是民間用來驅魔降妖的禮儀法式,傳說其有降妖除魔的作用,所以被民間廣為推崇。過去梅州宗教活動昌盛,從事佛教活動的人數較多,因此民間舉辦喪事時都願意請佛家弟子到家做香花佛事,以求日後平安。而“獅子”寓吉祥,可驅除不吉祥之物。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梅州杯花舞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杯花舞”是一種經過改編的道教舞蹈,已有數百年多年曆史。它是吸取道教歌舞的精華而成,舞蹈動作優美婀娜,音樂節奏歡樂明快,“鈴鈴……”杯聲清脆悅耳,再以民間小調和興寧的水口山歌為基調,獨特地表現了客家青年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明清時期道教活動甚為興盛,杯花舞即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在龍川、平遠、梅縣、五華縣、興寧縣一帶廣為流傳。原來以“五句板”說唱用的竹板進行擊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稱“伯公杯”的瓷質酒杯代替竹板,使聲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為興寧道教舞蹈特有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五華木偶戲

梅州五華縣提線木偶藝術在國內外頗負盛名,尤其為客家人喜聞樂見。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客話稱“柴頭呷”,有提線、布袋、杖頭、鐵枝、人形木偶等5個品類。五華提線木偶戲,自明朝萬曆年間由福建傳入已有400多年。五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自成一體,靈活傳神栩栩如生;木偶的造型,形體高大靈活,雕刻製作精細;木偶操作線路繁多,有的一個木偶多達30多根線,即使手腕、指關節、眼、鼻、耳、嘴等細微部分也能表演自如。上演劇目有傳統劇、現代劇、少兒節目等,配以歌舞、說唱、雜耍、演唱,曲調以漢曲為主,兼有采茶、山歌、民間小調等,可謂融多樣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體,集客家民間藝術之大成。故五華素有“木偶之鄉”的美稱。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豐順燒龍

埔寨火龍是梅州豐順縣埔寨鎮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每年的元宵佳節,都吸引著各地遊客的目光,伴隨著陣陣鞭炮聲,四條十多米長的“巨龍”在赤裸上身的壯漢帶領下游走在人群中,並噴射出各種絢麗的火焰,場面頗為壯觀。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年元宵之夜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火龍表演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豐順埔寨火龍是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由燒火樹(燒煙架)、燒禹門(鯉魚跳龍門)、燒火龍三項組成,至今有300年曆史。 “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紮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炮竹、火箭多達數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藥更數不勝數。一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舞獅

舞獅是漢民族傳統的娛樂舞蹈活動,歷史悠久,《漢書·禮樂志》就有關於舞獅的記載,在客家人心目中,獅是瑞獅,象徵如意吉祥,這一娛樂舞蹈活動一直長盛不衰。梅州民間舞獅歷史悠久,流傳範圍很廣。舊時,舞獅又叫“打獅”。梅州獅子在造型上有青獅、金獅、闊咀獅、扛押獅之別,其中青獅為王中之王。不管是青獅還是金獅等,均屬南派獅,只一個獅頭,獅身為一塊畫布,稱之為獅衣。舞獅通常有單獅、雙獅之分。單獅亦稱武獅,由一個人扮演獅子,手擎獅頭,背披獅衣,騰轉滾翻,追擊搏鬥,動作強烈,靈巧活潑,活似猛獅。另有四人扮成猴子和沙彌戲獅,其中一人左手執青葉,右手執扇子,獅子愛吃青,卻又怕風,“彌猴”機靈活潑,互相嬉戲引逗“獅子”,惹得“獅子”發怒,猛擊猛逐,形成高潮,結果戲獅者為獅所制。雙獅亦稱文獅,由一個大人一個小孩合扮一隻獅子,大人擎獅頭,小孩頂獅尾,再一人扮沙彌猴為伴演,表演比較文靜。舞獅除跳躍、翻滾、攀登等技巧性內容外,大都要在鑼鼓伴奏下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參獅、洗獅腳、洗獅身、種假青、種真青、吃青、挖井、飲水、睡獅、扇獅、鎮獅、歸山等。

客家人的魅力,梅州展風情!

梅州民間藝術

梅州民間藝術千姿百態,豐富多樣,在民間廣泛流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它既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又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朵別具一格的客家民間藝術之花,期待您來欣賞,體驗一份關於藝術與生活的愜意。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鬥、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把客家文化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