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女兒總說自己有個隱形的小夥伴,家長找出真相立刻搬家!

孩子的世界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很難理解的。不少家長都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好奇,甚至是不理解,畢竟孩子的邏輯通常非常奇特。而“隱形”的小夥伴應該有不少家長都見過!

我一個朋友小李就發現自己的2歲獨生女蘭蘭就經常對著空氣說話,乍一看好像是小孩子在自言自語,實際上仔細一聽竟然是在和一個隱形的朋友對話,當時小李並沒有在意,畢竟小孩子的話,大人怎麼會當真呢?

之後,小李的老婆阿麗也發現過這種情況,而且蘭蘭還給這個看不見的朋友起了個名字叫 小強。

2歲女兒總說自己有個隱形的小夥伴,家長找出真相立刻搬家!

蘭蘭有個隱形的小朋友

有一次阿麗逗蘭蘭玩,就說:蘭蘭,小強是你給他起的名字嗎?

蘭蘭卻搖頭說:不是的,是他告訴我他叫小強。

阿麗又問:小強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

蘭蘭想了想說:應該是男孩子吧,他沒有小辮兒。

小孩子的想象力還真是豐富啊!阿麗也沒當回事。

2歲女兒總說自己有個隱形的小夥伴,家長找出真相立刻搬家!

不想過了幾天,蘭蘭正自己在屋裡玩,突然咔嚓一聲,阿麗衝進房間發現桌子上的花瓶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而蘭蘭在旁邊哇哇大哭。

阿麗沒批評蘭蘭,趕緊查看她有沒有受傷,好在蘭蘭離得遠,沒有被花瓶的碎片割傷。阿麗趕緊把碎片收拾好,然後溫和的問她:蘭蘭,花瓶是你打碎的嗎?

蘭蘭說:不是我打碎的,是小強打碎的!

顯然阿麗覺得這是蘭蘭在說謊,但她也沒發脾氣,繼續耐心問:那小強為什麼要把花瓶打碎呢?

蘭蘭說:他說他不喜歡媽媽!

2歲女兒總說自己有個隱形的小夥伴,家長找出真相立刻搬家!

阿麗好奇的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媽媽呢?

蘭蘭突然看向了阿麗的身後說:小強,你不是說你不喜歡媽媽,不想看見我媽媽的嗎?

阿麗頓時感到背後一陣發冷,她猛地回過頭卻什麼也沒發現。趕緊轉頭問蘭蘭:小強在哪?

蘭蘭平靜的說:他走了,他說他不想看見你。

還有一次阿麗要帶蘭蘭出去學畫畫,蘭蘭卻死活不願意出門,阿麗問她為什麼,蘭蘭說小強不讓她去,如果她去了,小強就再也不理她了。最後阿麗也沒拗過蘭蘭,可她卻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小李。小李也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他老家有這麼一種傳說,說3歲以下的孩子眼淨,能看到髒東西。自己現在住的是二手房,難道這座房子之前出過什麼事情嗎?

2歲女兒總說自己有個隱形的小夥伴,家長找出真相立刻搬家!

孩子有時候很孤獨

他怕中介不敢跟他說實話,便向周圍的鄰居們打聽,沒想到卻得到了一個恐怖的消息,原來他的這座房子之前的確出過事,之前的房主是三口之家,他們的孩子就叫做小強,可小強在2歲的時候因為失足墜樓而傷重不治,他的父母心中非常內疚,為了離開這個傷心之地,才將房子掛出來賤賣了。

小李非常生氣的起訴了中介,畢竟法律規定,如果房子之前出過事是凶宅的話,中介必須履行告知義務,最後中介不得不賠錢了事,而小李一家也搬出了這座房子。之後“小強”再也沒騷擾過蘭蘭了。

實際上,孩子有“隱形的朋友”並不一定都涉及到靈異事件。

2歲女兒總說自己有個隱形的小夥伴,家長找出真相立刻搬家!

有時候孩子虛擬朋友為了處理孤獨感

我一個學心理學的同學告訴我,一半孩子從2-3歲開始,就會逐漸去鍛鍊一種技能,那就是獨處以及處理孤獨感的技能,他們會通過虛擬出一個好朋友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孤獨感,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是不需要干涉的,因為這種技巧的鍛鍊對孩子是很必要的,干涉了反而不好。

另外,如今的孩子都是人精,當父母或長輩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情時,他們也會假託這個“隱形”的朋友,借他們的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小強不想去畫畫,小強不想去學校等等。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引導,而並非直接否認“隱形小夥伴”的存在,比如:小強其實也希望學習知識的對不對?小強也想和學校的小夥伴們一起玩呀!

您家的孩子有過“隱形”的好朋友嗎?您是怎樣應對這種情況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