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對無數的父母而言,在這個世界上,養育孩子這件事恐怕並不比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或完成其他某項壯舉來得輕鬆,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陪他們一輩子,只能竭盡所能在自己離開之前,為他們提供一切資源,使他們在將來能更好的獨立生存。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從某種程度來說,也許恰恰是這種單向度的愛和思維方式,往往讓很多爸媽走入養育孩子的誤區,“不能輸在起跑線”、“我是為你好”、“你必須按照爸爸媽媽說的做”……

實際上,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再一次成長的過程。在面對孩子之前,大多數人並不明白如何做父母,在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之前,也不知道自己會如何去應對。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著名作家龍應臺在一次採訪中坦承,她面對下一代,飽受挫折、傷痕累累,直言與兒子的交流中“我真的被修理得好慘!”。即使是通話,也都是——“你好嗎?”“好啊。”“學校如何?”“沒問題。”之後便難以繼續下去。“我走近他,他後退;我要跟他談天,他說談什麼?我乞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兒子安德烈甚至說,在他心裡,龍應臺其實是個非常不幽默的人,太認真、太嚴肅,如果是同齡人,他不太可能選擇跟龍應臺做朋友。

作為一位功成名就的知識分子、作家、批評家,龍應臺在母親的角色上,似乎沒有交上一份自己和孩子都滿意的答卷。一切直到兩人受雜誌之邀,開始以通信的方式共寫專欄,溝通才終於有了起點。而共寫專欄的條件竟是:媽媽(龍應臺)不可以打那麼多電話“騷擾”兒子

所以孩子在成長,父母也在成長,父母也要不斷的嘗試、矯正和學習,幾乎每個人都是在摸索中,學著做父母的。

同樣,有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美國作家艾莉森·麥吉(Alison McGhee)在被譽為感動億人的作品《有一天》裡,記錄了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熟睡的嬰孩,展望她成長的過程,不斷地探索自己的世界,直到有一天孩子也成為了父母。她企圖告訴讀者,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人格和意志,你和孩子之間通過互相學習、探索的,他/她也將運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當我們更從容地去面對,才不辜負彼此的時光。

(美國作家艾莉森·麥吉)

而她歷經六年創作的新作《螢火谷的夢想家》,則更細緻的探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

故事的暗線講述了小男孩彼得由於失去好友,孤獨中和一群小動物交上了朋友,卻被父母視為“幻想”而衝突不斷的故事。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螢火谷的夢想家》

該書先後榮獲了國際閱讀協會教師選擇獎、美國父母選擇獎銀獎、克里斯托弗圖書獎等多項大獎。中文版由《哈利·波特》譯者馬愛農翻譯。

國際閱讀協會教師選擇獎 克里斯托弗圖書獎 美國父母選擇獎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忙於工作的父母,顧不上彼得的日常活動,等到彼得告訴他們,他交了一些動物新朋友時,剛開始還不以為意,次數多了,爸爸就開始告誡彼得不要總是幻想,和虛構的動物玩耍,他得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動,要思考上學的事情,生怕他沉溺其中無法自拔。一次次的衝突,爆發在餐桌上,以沉默而結束。有趣的是,彼得的奶奶曾說,他爸爸小時候也曾經和一隻河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只不過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

然而命運總是如此巧合,彼得的動物朋友中,那隻傳奇阿鼠,就是他爸爸當年的好朋友,阿鼠一直保留著彼得爸爸當年送給它的一艘小紙船,珍藏著這段友情,儘管得知彼得父親早已忘記,它也沒有太失落。在故事結尾,阿鼠決定去追逐自己的航海夢想,出發前,它悄悄把小紙船放在彼得家門前,還給了他父親。

此時,彼得和新搬來的鄰家小男孩成為了朋友,一起開始了校園生活。彼得的動物朋友也要去遠航了,永不相忘是他們之間的承諾,父親擔心的“沉溺幻想”煙消雲散了,但他也失去了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次機會,和他共同經歷成長的機會。

彼得會忘記這段“友誼”嗎?不得而知。現實一點,他只不過經歷了任何孩子成長過程中,常有的“萬物有靈”階段,重演人類意識發展的必經歷程,並獲得同理心的認知和體驗。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成年人經過相對完整的社會化後,企圖運用自己認可的社會標準去養育孩子,忽視孩子的成長規律,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大部分人忘記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心理體驗和成長階段。當家長有了自己的孩子,其實是重新經歷成長的開始。

你在養花的時候是花在養你

你以為你在養孩子,其實孩子也在養你

馴養者永遠在被反向馴養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