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片酬PK:國內比日韓高10倍 日本女藝人1萬

近日,某前央視主持人因《手機2》炮轟馮小剛和劉震雲一事,在網絡炒得沸沸揚揚,其個人微博再次瞄準明星的“天價”片酬,甚至曝光有演員拍攝四天片酬達六千萬元。

明星片酬高是個舊題,但總能輕易點燃公眾的情緒,是人們對娛樂工業畸形發展的不滿,還是仇富心理作祟?國內明星藝人片酬相比國外行情,是否偏高?是否需要制度來約束不斷暴漲的片酬?

近日,《娛樂FOCUS》梳理日韓、歐美及國內影視劇演員片酬行情歷史演變,結合以往研究者研究結論、影視投資人講述等,調查發現,多數人傾向於認為,市場供需關係導致了明星作為稀缺資源的價格上漲,我們如今參照的日韓、歐美影視市場,在之前二十年,也曾經歷過明星片酬瘋漲帶來的行業負荷過重之困。

不同區域的娛樂工業市場成熟度不同。一定程度上,成熟的國外影視產業能夠提供一些參照,然而,我國的影視市場體量之大,受眾的成熟度不夠等特殊現狀,使“天價”片酬並未有現成的解題之道。

全球明星片酬PK:國內明星片酬比日韓高十倍

前央視知名主持人在微博爆料,某演員拍攝四天,片酬高達六千萬。這個數字被曝光後,再度引起公眾熱議,對如此超乎常人的收入水平,人們的豔羨和不滿並存。

去年,電視劇《如懿傳》演員片酬也曾引發爭議,主演周迅和霍建華被曝光片酬分別為5350萬、5071.7萬,對此,“老大哥”央視製作了一期專題,點名批評明星的“天價”片酬。

此前業內人士透露,僅在2016年一年時間內,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雖然這個數據無法具體考證,但是從不斷曝光的明星片酬統計表可以看出,部分演員片酬高的離譜。趙薇在《虎媽貓爸》片酬超過4000萬元,孫儷在《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片酬達6000萬元,一些小鮮肉的報價高達八千萬至1.2億。

多數聲音對明星高片酬表示不滿,一部分聲音則認為,拿普通人群的收入與一個行業的頭部人群收入對比,本身不合理。但在全球範圍內,我國明星片酬是否偏高?

對比日韓明星影視片酬而言,我國的明星片酬可稱得上“天價”了。

日本影視劇片酬低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去年7月公開的夏季日劇出演女演員單集片酬總表中,片酬最高的南果步單集片酬為180萬日元,折人民幣10.5萬元,《緊急救命》(Blue Code)第3季主演新垣結衣片酬排名第二,在我國也有超高人氣,片酬為單集170萬日元,折人民幣9.9萬元,日本電視劇一般在10集左右,新垣結衣拍攝《Blue Code3》的片酬僅99萬元人民幣。此外,在上榜的19位藝人中,片酬最低的僅有20萬日元,折人民幣僅1.17萬元,幾乎等於不要錢。

韓國藝人片酬與日本行情相比略好一些。據韓國《high cut》雜誌報道,2013年《來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的片酬是單集30萬元人民幣,2016年大熱的《太陽的後裔》,男主宋仲基的片酬是單集35萬,16集片酬共560萬。

與同期拍攝的《如懿傳》明星片酬相比,同樣咖位的國內演員是宋仲基片酬的近十倍,而小鮮肉們的報價更離譜了。

全球片酬PK:我們的小鮮肉秒殺日韓人氣明星

2017年夏季日劇女演員單集片酬

投資人支付高片酬只為有利可圖

然而,很多人對這個結論並不買賬,為什麼好萊塢明星拿著上億的片酬,人們樂見其成,我國明星高片酬,便引發諸多不滿?

多數人認為,好萊塢和日韓影視劇在總製作成本中嚴格控制明星片酬佔比,影片質量得到保證,我國的明星拿著高片酬,拍出的影視劇質量卻越來越差。

“如果一部電影是一部預算很多的大製作,包含了很多動畫和電腦製作,演員總片酬區間一般在10%到30%左右。”美國演員工會演出合同管理部負責人奧爾加·羅德里格斯·阿吉雷說。

據《太陽的後裔》策劃總監裵埛洙透露,宋仲基和宋慧喬的總片酬只佔到總製作成本的20%~30%。

相比之下,上海廣播電視臺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在上海電視劇製播年會上稱,明星片酬在製作成本中佔比升至75%。

明星片酬佔比膨脹,嚴重影響到影視劇作品的質量,5毛錢特效帶來的假臉、摳圖等特效導致爛片橫飛。這才是明星片酬飽受爭議的癥結所在。

從曝光的范冰冰的演出合同中看出,甲方需為乙方提供五星級酒店套房、頭等艙、保姆車、安保化妝餐飲等配套服務。合同不僅讓人們驚歎演員的接待規格之高,還在於合同流露的“明星中心制”形成的話語霸權。

既然明星片酬飽受詬病,影視劇作品質量還不高,為何不見降低?有影視投資人向《娛樂FOCUS》表示,有利可圖才用明星,明星片酬八位數甚至九位數,都是真事,而且這個趨勢只會愈演愈烈,多數投資人表示看得開,認為明星片酬高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浙江一名影視投資人表示,全國影視市場的一線資源畢竟少之又少,明星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價格看漲,這是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另外,影視劇的觀眾的成熟度也在左右著投資製片方的選角標準。

有人士指出,普通觀眾沒有那麼高的鑑賞能力,只能依靠明星的市場影響力來選擇,從而讓一線明星的市場號召力越來越大。成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明星市場價值在裡面是有的,如果他有票房保證的話,那我也會去請他。”

說到底,投資人還是看重了明星的票房號召力。有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天價片酬曝光,歸根結底就是娛樂圈中影視投資人、製作公司、明星演員團隊之間利益分配矛盾,“假如影視投資人A通過製作公司B向某影視項目投資1個億,其中B將整體投資額的50%做為片酬支付給主角C。若該影視項目在後期投放運營出現利益虧損,對於A來說,B和C就是他利益受損的源頭,就有可能存在炮轟C天價片酬、B麻瓜製作的可能;當然若該影視項目後期運營成功,能實現預期利益,ABC都會三緘其口。”

全球片酬PK:我們的小鮮肉秒殺日韓人氣明星

好萊塢電影也曾遭遇片酬壓力

我國明星資源的稀缺性從何時開始?業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從2011年前後,視頻網站的崛起,帶動了影視劇行業快速發展,巨大的市場需求顯現出明星資源的稀缺性。

《娛樂FOCUS》梳理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對明星片酬的爭議從未中斷。不過,當時的我國電影市場總票房不到10億元,中國電影還很窮,因此中國的明星更多靠電視劇和商業廣告支撐著自己作為明星的體面。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2011年,優酷視頻網上市,騰訊視頻獨立上線,光線傳媒上市。大批視頻網站強勢崛起,的確給電視劇行業帶來巨大的內容出口。

同時,大量社會資本湧入。據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的調查數據,目前從整個電視劇市場的投入來看,資金投入以社會資本和業外資本為主,約佔總資金額的75%。投資門檻低,資金量大,市場需求大,中間製作環節成為關鍵,使得中間環節的議價能力提升。對明星演員這種“稀缺資源”的追捧,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明星身價,逐漸形成了“明星中心制”的行業特點。

不過,“明星中心制”不僅在我國出現過,早在20年前的好萊塢,同樣有過類似困擾。

“明星片酬”在中國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時,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尼古拉斯·凱奇、 金·凱瑞、湯姆·克魯斯等卻早已躋身“2000萬美元俱樂部”。明星加盟,投資人願意砸錢,觀眾願意掏錢購票,和如今的我們何其相似。

正因如此,好萊塢的明星片酬屢屢突破天花板,部分片酬高達3000萬美元, 1990年至1995年,好萊塢片廠的電影平均成本翻了一番,增長的部分主要用於支付明星片酬,但相當一部分電影的市場表現並不理想,令好萊塢苦不堪言。

很多電影公司重新審視明星和劇本的價值,他們發現,今日的電影觀眾日臻成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喜好,大明星不再與成功的電影劃等號。

在這個市場環境下,好萊塢開始推行“利益分成制”,讓明星與電影變成“命運共同體”。

據外媒Variety曝光的好萊塢一線大牌的最新片酬顯示,丹尼爾·克雷格憑藉第25部《007》收入2500萬美元,道恩·強森出演2020年的《紅色通緝令》,片酬2200萬美元,招牌光頭範·迪塞爾出演《速度與激情8》收入2000萬美元。小羅伯特·唐尼在《蜘蛛俠:英雄歸來》中出場15分鐘,片酬高達1000萬美元。

從公開數據分析得出,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歐美影視劇中,頂級藝人的片酬仍可達到2000萬美元以上,對比而言,我國娛樂市場的明星片酬遠不及歐美大牌明星片酬。

參照美國好萊塢的發展軌跡,我們的產業還處於資本肆虐的原始積累期,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電影觀眾還處在明星效應的籠罩下。

全球片酬PK:我們的小鮮肉秒殺日韓人氣明星

批量生產藝人或可降“天價”片酬

早在去年9月,由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以及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等四個機構聯合發佈了一份《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意見》的核心就是對演員片酬作出限制,要求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

限制片酬的做法並不鮮見,在全球範圍內,限制明星高價片酬的做法都較為常見。

法國也曾遇到明星片酬不斷高漲的困擾。2014年,法國國家電影中心頒佈新政,預算在1000萬歐元以上的電影,其支付的單筆片酬不能超過99萬歐元。

在日本影視劇市場,行業機構的作用更為重要。日本各大廣告代理機構及電視臺的選角部門會進行市場問卷調查,他們針對不同年齡、性別和階層的觀眾進行問卷調查,結合歷史數據作出明星潛在收視排行,再綜合考慮明星的業內地位、知名度、演技等其他因素,給出不同片酬標準。

韓國為了限制大牌藝人漫天要價,業內也制定出了“出場費標準”,最後出臺的方案規定,普通藝人演出費的上限是總費用的10%以下,主演級(3人)的演出費上限是總製作費的30%以下。儘管因為種種原因,該方案遲遲沒有推行,但可以看出,韓國影視行業建立了有效的行業協商與溝通機制。

日韓影視劇行業現狀反映出的一個問題在於,幾家影視公司佔據絕大多數市場份額,這種關係比較穩定,由於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影視內容產品大多由這些龍頭企業產出,因此他們相對明星的議價能力也較強。以電視行業為例,韓國電視業主要由KBS、MBC和SBS三大電視臺控制;日本的四大電視臺Fuji TV、NHK、NTV和TBS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因此在這些國家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其明星片酬始終處於可控狀態。

對比我國過於分散的電視臺及視頻網站播放端,提高市場集中度,或許可以抑制明星高漫天要價。

此外,有研究者分析認為,增加優質藝人的供給,可以緩解明星資源的稀缺性。在韓國,藝人出演的價格之所以能保持在相對較低的價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在於其建立起了一套“流水線”,選拔培養藝人。目前韓國藝人數量約2.5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而這0.5%背後,還站著一大撥渴望成為藝人的“練習生”。

以SM公司為例,其經營模式主要分為三個流程:選拔培訓、製作、藝人經紀。

前期,公司會對海選出的練習生進行嚴酷的培訓,課程涉及表演、歌舞、公關、社交等方面,並以周、月、半年為週期對其進行考核,成績不佳的練習生就會被辭退。

韓國勞動部2013年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韓國人年平均收入約合人民幣20.6萬元。而根據韓國官方數據推算,韓國藝人的年平均收入約合人民幣19.8萬元。這意味著,如果做不到一線藝人,收入可能還不如上班族。

1,明星天價片酬也曾讓好萊塢背如芒刺 作者周鐵東 《每日經濟新聞》/2016 年/9 月/9 日/第013 版

2,遏制明星天價片酬 國外怎麼做? 作者 彭侃 《中國文化報》/2017 年/4 月/26 日/第 007 版

3,從藝人經紀模式看中國影視明星高片酬現象 作者 殷亞麗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7 年/1 月

4,好萊塢一種新動向,少惹高片酬的大明星 譯者 顧鋼 《時代》/1994年

5,是什麼推高了明星片酬 作者 張玉玲 《光明日報》/2011 年/9 月/20 日/第 007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