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早在古代就有南陽話了!只有南陽人知道這些方言!

作為南陽人,大家都能說一口流利的南陽話,亮妹覺得南陽話還是很好聽的。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描述一件事時,用方言既準確又形象,給人繪聲繪色、活靈活現之感。如果不使用特定方言,則只能傳達一些基本信息,描述起來顯得乾巴巴的,缺乏靈動和表現力。有沒有?有沒有?

原來早在古代就有南陽話了!只有南陽人知道這些方言!

在南陽皇糧國稅博物館,館藏一份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唐河縣鄉民尚安然與二子的分家文約,文約中使用了白話文和通俗易懂的南陽方言詞彙,今天讀起來仍然親切有趣,鄉音鄉土鄉愁氣息撲面而來。

原來早在古代就有南陽話了!只有南陽人知道這些方言!

原來早在古代就有南陽話了!只有南陽人知道這些方言!

文中涉及到一個南陽方言詞語“抓彈”。“抓彈”的正式詞語是“抓鬮”,指為了公平起見,在決定誰該得到什麼或做什麼事等難以分解之事時,每人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或紙團中摸取一個,以決定意願。這種方法就是文中所言的“抓彈”。

南陽方言之所以將“抓鬮”稱為“抓彈”,是因為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團像一個“彈丸”。再者,“抓鬮”雖為書面語,但民間百姓識字者不多,“鬮”字往往易讀錯,不如“抓彈”直接形象明瞭。“抓彈”一詞並非僅限於南陽地區,南陽周邊一些地區也有此稱謂。

南陽方言,是南陽大文化的組成部分

原來早在古代就有南陽話了!只有南陽人知道這些方言!

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段子:“在南陽,有一種閃電叫扯閃,有一種聊天叫拍話兒,有一種惦念叫膺記,有一種慌張叫舍急,有一種冒失叫燒毛,有一種舒服叫美氣,有一種漂亮叫支楞,有一種否定叫不沾閒,有一種幹什麼叫抓裡,有一種瓦片叫瓦船兒……”這個段子,中年人看了會心一笑,卻也有十七八歲的青年人聞之捧腹大笑,因為,隨著這些年普通話的推廣,雖推動了文化融合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方言卻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而流失。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詩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溫馨的畫面。但伴隨著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規模的加大,這樣的畫面正在減少。

其實,一旦走出南陽,最能打動我們內心深處的,依然是那熟悉的鄉音。然而,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21世紀以後出生的人,他們的普通話水平越來越高,很大一部分兒童已只能聽懂方言而不會說方言,地道方言的使用者出現了老齡化現象。對此,南陽民俗專家白萬獻認為,南陽方言有其獨特的表現力,研究方言、保護方言、傳承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研究、保護和傳承方言不僅具有語言研究方面的學術價值,更具有民俗、歷史、人文理念方面的價值。

原來早在古代就有南陽話了!只有南陽人知道這些方言!

大家有什麼看法,

亮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