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創業者 共話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

四代创业者 共话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1978-2018年,40年彈指一揮間。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從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範區,陳春先、紀世瀛、王洪德、段永基、柳傳志、王選、王文京、俞敏洪、劉迎建、尹衛東、雷軍、俞孔堅、李彥宏、劉強東……每一代“中關村人”都見證著中關村的創新發展,留下了許多飽含創新的標識和無數關於探索創新的故事。

5月18日,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的主要活動之一,由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北京市分會、中關村雜誌社共同主辦的 2018中關村創新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致敬——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為主題,與會嘉賓共話中關村改革創新的輝煌成果,傾聽中關村老、中、青、新四代企業家及創業者詮釋中關村精神、中關村文化,共同展望中關村未來。

論壇上,由中關村創新論壇組委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中關村》雜誌、新浪網共同參與評選的“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40人、中關村科技園區30年30個集體評選活動”揭曉。陳春先、紀世瀛、柳傳志、段永基、雷軍、李彥宏等40位為中關村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獲得“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傑出貢獻獎”(個人)。聯想控股集團、用友公司、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等30家為中關村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團體,獲得“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傑出貢獻獎”(集體)。

四代创业者 共话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于軍:走出創新發展的“中關村之路”

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于軍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關村創新發展40週年,是中關村科技園區設立30年。40年來,中關村勇為改革開放之先,引領創新發展大潮,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中關村之路”。這條路飽含著創新標識和探索故事,承載著責任和使命,也承載著創新發展重任,“中關村之路”的內涵豐富。

過去40年,中關村特別是作為核心區的海淀區,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擔負著國家戰略的責任和使命,都打上了國家戰略的烙印,標註了民族發展的符號,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宏大事業一個縮影。中關村見證了我國科技創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中關村自海淀區而起,海淀區也因中關村而興,海淀作為中關村的發源地和核心區,經過40年的砥礪奮鬥,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和價值體系的高精尖經濟結構,也積澱了豐厚創新文化底蘊和創新生態。在很大程度上引領支撐了北京的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了全國創新驅動發展。

中關村和海淀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發展成果,得益於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得益於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得益於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得益於科學家、企業家以及創業者的產業報國、家國情懷,得益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各個創新主體的高度融合、良好互動及協同配合,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全心服務。

于軍說,總結經驗是為了明確方向,回顧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下一步,海淀區將持續推進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落實好建設好“三城一區”主平臺,支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海淀區要深入挖掘海淀所孕育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形成新的發展動力,也就是文化的動力。先進的文化、創新的文化、紅色的文化、古都的文化,都在海淀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良好的互動,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挖掘文化新的動力,作為海淀下一步發展主攻方向,契合了海淀的資源稟賦和海淀的發展階段,也契合了中央和北京市委對海淀的任務要求。

于軍最後表示,海淀區要努力構建支撐創新發展新型城市形態,爭做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創新城區的建設者、創新發展的服務者以及改革創新的探索者,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以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為抓手,以建設具有支撐創新發展新型城市形態為理念,最終就是要在海淀建設宜居、宜業、宜商、宜學、宜研等首善之區。

四代创业者 共话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段永基:創新是孤單和超前的

1984年,一群科技人員辭去公職,向海澱四季青公社借了兩萬元啟動資金,下海創辦了四通公司。後來,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加盟四通,並帶領四通走出了一條產業報國之路,為中國辦公自動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段永基表示,四通集團至今已經走過35個年頭,35年的道路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勇為改革添動力,矢志創新求發展”。

段永基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通為什麼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就是提出的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四自原則”以及“你有多大本事能翻多大跟斗,就給你鋪多大墊子”的口號,在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的時代,極大鼓舞了那些胸有大志、敢於冒險、勇於挑戰的一批仁人志士,走出大院、大所、大機關,走上一條掌握自己命運的創新創業之路。

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四通從1984年起就開始做國際貿易,從1987年就開始興辦中外合資企業,先後與日本三井、三菱、富士通、松下、歐姆龍等日企合辦了12家中日合資企業,與美國波音、微軟、康柏等美企興辦了6家中美合資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四通就認識到,公司要發展,必須具有在全球組織資本、技術、市場、人才資源的能力,所以四通在1993年就率先實現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段永基回憶當時上市的過程時說,這其中遇到體制機制障礙之多,不勝枚舉,至今回憶起仍感到險象迭生,心驚膽戰的場景歷歷在目。

四代创业者 共话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王文京:持續創新贏未來

1988年,在海淀南路的一個宿舍樓裡,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誕生了。

作為一家創立30年的科技企業,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文京親歷和見證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30年。

王文京表示,這30年是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用友的發展伴隨著中關村的發展也在不斷進化和提升。從用友的發展來講,可以用1.0、2.0、3.0階段進行概括。1.0階段核心就是財務軟件,從1991年開始進入市場,後做到中國市場第一,今天仍然保持著市場領先的位置;2.0階段核心的產品和業務,即用友企業管理軟件ERP系統。2002年,用友在ERP市場領域做到中國市場的第一,一直保持到現在;最近這些年,用友正在經歷轉型發展,邁入3.0的新階段,核心產品業務已經轉為企業雲服務。

在第一個階段財務軟件的發展,用友服務了全國大概40多萬客戶;到了企業管理軟件服務階段,用友的客戶數量超過200萬。目前,用友的目標是服務超過千萬家企業和公共組織客戶,公司的營業規模也伴隨產業和產品發展,從幾億元、幾十億元向百億元的規模發展。

王文京說,總結用友30年的發展,感受中關村40年的創新發展,可以看出,持續創新和生態發展是中關村能夠持續發展、更好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產品、技術、市場和產業,隨著技術浪潮的發展,必須要不斷地更新換代,必須要不斷地創新發展,才能夠跟得上時代,才能夠不被這個時代拋棄。所以,贏得一次兩次創新成功確實很不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新技術時代,能夠保持持續的創新,這是對每一個企業更大的挑戰。

王文京認為,今天企業的發展一定是生態化發展。園區企業要發展好,需要園區幫企業構造良好的發展生態,包括從土壤到氣候,這樣,企業森林才能茂密。

對於未來發展,王文京表示用友會堅持持續創新、發展的方針,通過3.0戰略、雲服務戰略的實施,把用友發展向前推進,也為中關村的持續發展,貢獻成員企業的力量。

四代创业者 共话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周儒欣:構建北斗+新業態

1983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帶領課題組研製了“雙星定位通信系統”,並在1989年演示成功,開創了我國的“北斗”導航衛星事業。北斗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重大成果,是國之重器!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其過程豐富了航天精神,形成了新的北斗精神。

2000年因“北斗而生”的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中關村成立。18年走來,北斗星通憑藉自主知識產權的導航芯片,廣泛佈局車載導航、無人機、物聯網等應用領域,有力拓寬了北斗應用的產業空間。

北斗星通董事長周儒欣介紹,北斗星通現在已經走過兩個階段,正處於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艱苦創業階段,從公司設立到上市。第二個階段是轉型升級階段,建立了自主的知識產權、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的過程,現處於國際化、規模化發展的第三階段。

今年我國計劃發射18顆左右“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優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到2020年底,將建成35顆衛星的全球覆蓋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等服務。“GPS有的功能北斗全有,同時GPS沒有的短報文功能北斗也有,這個系統建成了以後,應該說是非常好的系統。”周儒欣說。

周儒欣說,北斗星通因北斗而生,伴北斗而長,吸收了北斗精神、中關村精神,成為了中國北斗產業的領軍企業。未來將繼續追隨中關村創新發展新夢想,為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四代创业者 共话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毛大慶:中關村亟需三大突破

在創業大潮的推動下,伴隨房地產業進入存量時代,共享辦公成為不動產領域的新業態。作為在中關村創業的第四代企業家——優客工場創始人、董事長毛大慶表示,中關村是一個超級大的資源平臺,這也是今天中國在創新創業大生態體系建設中一面非常重要的旗幟,也給各地方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毛大慶認為,中關村之所以成為超級大的生態平臺,其核心要素就是人才、技術和資本“三駕馬車”的互相支撐,這也是優客工場在創建大的超級辦公服務平臺方面,感觸特別深刻的地方。優客工場在3年的成長過程當中,是中關村生態最大的受益者,同時也是中關村創新生態的補充者。從中關村開始,優客工場已經進入了37個城市,佈局了將近167個平臺,平臺集聚的企業達到8900多個。

毛大慶表示,從中關村40年的發展,以及優客工場和中關村密切交互可以看出,未來新時代創新的時代特徵及發展趨勢。一是中國的創新時代特徵逐漸從政府主導轉向資本發力。在中關村範圍內,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互聯網金融這些投資服務快速發展,為今天中關村的創新創業快速成長以及企業的聚集創造了強大的資本推力。

二是創新者不再孤獨。過去創業,有非常濃郁的精英階層的影子,但今天85後、90後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創新的主體,呈現出越來越去精英化,越來越大眾化和平凡化的特徵。

三是平臺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創新服務生態化是中關村當下的顯著特徵。中關村今天之所以有這樣的力量,更多是因為集結了一大批創新服務生態公司,投資路演、創業交流、創業媒體、創業培訓、創業人際關係、技術轉移、法律服務,這些模塊之間越來越緊密的互動和連接,才是今天中關村巨大的價值。生態是一張網,用友是生態的平臺,優客工場是生態的平臺,許許多多生態平臺合作構成了中關村強大的創新優勢。

此外,中關村產業政策這些年的指導思想有重大的轉變,一是市場維度越來越鮮明,二是反壟斷的維度越來越鮮明,這些是中關村今天非常有優勢的地方。

毛大慶認為,與硅谷模式和其他國家大型創新生態集結地相比,中關村未來亟需進行三個突破:產業技術突破、先發技術突破和引領趨勢突破,這也是中關村在進入新40年的時候,需要不斷著力改善和突破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