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繼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之後“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為了祝賀我國傳統文化的這一偉大發明和申遺成功,2017年8月7日,在文化部、農業部主持下,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中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和二十四節氣詩書畫展,我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展出了自作24節氣詩書,並向中國農業展覽館捐贈“24節氣”書法作品。這次展覽歷經20天,每天參觀人數達千人,並舉辦了多場報告會、研討會。受到了社會各界重視和好評,尤其是青少年,在參觀中瞭解並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24節氣專題展開幕式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趙學敏24節氣詩書研討會


24節氣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24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其公轉軌道(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軌道之間存在66°34”的夾角,因此,作為一個球體,地球表面同一緯度接受到的陽光隨著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正所謂“萬物生長靠太陽”,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物都要受到這一變化的影響,古人將之稱為“物候”。《黃帝內經》根據物候的變化,將五天稱為1“候”,3候稱為1“氣”,6氣稱為1"時",4時稱為1“歲”。其中“氣”就是我們所說的節氣。我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24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週期和物候變化。24節氣對農事、天文以及人類養生都有極大的科學指導意義。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記憶方便,古人把24節氣編成噲炙人口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現陸續將24節氣詳細知識整理,供讀者瞭解。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24節氣第四個節氣,公曆則大約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春分三候

一候元鳥至;元鳥,又稱玄鳥,即燕子。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

二候雷乃發聲;隨著天氣轉暖,春雨多了起來,空氣潮溼,遠處傳來了沉悶的春雷聲。

三候始電。由於空氣潮溼,雨量漸多,隨著遍地的春雷,閃電也開始出現了。

春分習俗

1、豎蛋。

傳說,春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來臨。現在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會有人在做“豎蛋”試驗,這個稱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成為了“世界遊戲”。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2、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們都去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3、送春牛。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能言善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叫“春官”。

4、犒勞耕牛、祭祀百鳥。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春分習俗。春分己至,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農人以糯米糰喂耕牛表示稿賞;祭祀百鳥,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穀,祈禱豐年之意。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5、放風箏。放風箏是春分傳統習俗,是很古老的春季娛樂活動。春分期間,孩子們喜歡放風箏,大人們也會參與其中。

6、春祭。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春分掃墓開始時,最遲清明要掃完。

7、祭日。春分祭日源於周代。《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因而這一春分習俗便流傳下來。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養生

由於春分這天正好晝夜平分,陰陽各半,此時的節氣特點是陰陽平衡,故養生也要順應此時的節氣特點,要講求“平和”,以和為貴,以平為期。《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1、預防倒春寒勿急減衣。春分時節,乍暖還寒,日夜溫差仍較大,不時有寒流侵襲,因此,公眾減衣不宜過早過多,以防著涼感冒。氣象資料顯示,春分時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2、調養腸胃多食春令蔬菜。春分養生原則應減少腸胃負擔,養肝當首。飲食宜清淡而甘甜,多吃時令新鮮蔬菜有利於洗滌肝腸,保持健康的狀態。

3、調理情志多曬太陽。春分陽氣已經比較強壯,萬物復甦,生物們也都活躍起來,各種細菌、病毒在這一時節的繁殖很快,所以要注意調理情志多曬太陽,以利祛散寒邪。


春分文化

在春分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農耕的重要節氣。農耕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必經之路,它在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文化上都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指導農耕的諺語:如:“驚蟄早,清明遲,春分播種正當時”。“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

春分時節,正是百花競相開放之際,滿目鳥語花香、春光無限,此時的美景也勾起了眾多詩人的讚譽。如:唐代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宋代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等等。可見,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光。 


我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不僅參與了24節氣申遺工作,同時運用我國傳統格律詩創作了24節氣詩並書寫成優美的書法作品,在多次展覽中受到了社會各界重視和好評。用格律詩描寫一個或幾個節氣的詩文,古今很多,但全部寫成24個節氣的並不多。現按節氣順序陸續刊載趙學敏24節氣詩書,以飱廣大讀者。

趙學敏24節氣詩第四首《春分》:

南來雙燕穿雷電,軟語尋巢滿院春。

夜運日行時各半,西寒東暑春平分。

鳥鳴麥起精耕務,祭日奠先念祖根。

萬物靜觀皆有得,人間成事在於勤。

春色正中分丨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春分》書法欣賞

名家評論

書法藝術從傳統到當代的典範

——趙學敏24節氣詩書賞析

言恭達

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展覽我看非常好,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文明、民俗文明,注重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天地人之間是古人講的天能生人,人能弘道。要弘道必須是要在天意的基礎上按照規律來進行,我們民俗就是千年以來就積累的沉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生產態度實際上形成24節氣當中我們農耕民俗的一種非常好的生活,因為我們這種民俗文明,我們的祖先對我們世界的看法,更注重藝術、注重文化。不是像西方注重於科學,因此我們的這個領域生活更加來得豐富,因此,24節氣通過申遺來重新認識當下的意義,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來闡述,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今天生活巨大的傳承性和推動力,從趙學敏先生的身上表現出來人性的光輝和治學的嚴謹和對社會的大愛精神非常明顯。今天他的24節氣詩書,花了三五年時間,這種學而不厭的這種精神,使他的詩詞和書法水平的不斷提升,值得我們所學習的。

今天,他24節氣的詩詞書法藝術展覽成為當下的一個文化現象,而這個文化現象,它的內質是什麼,我們要研究它的規律和對當下的助力或者推動力,從學敏先生來說,他的24節氣詩做反反覆的修改,也請了很多的專家來賞析來修改,除了他的治學態度以外,我想非常重要一點,我可以說當下的詩人沒有一位可以做到像他這樣。為什麼呢?沒有生活經歷。沒有24節氣的知識,就沒有這種研究和體悟。書法也一樣,他書法從三原於右任先生來的,現在進入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國,今天展覽當中很多的早期在工作當中寫得很隨意的工作筆記、講話稿等,這個裡邊於體內練和字體的熟練度和發揮的成為他的今天的風格,當然他回落了24節氣,也是用草書楷書等書體來進行書寫形成的。所以,他從一個名人書法進入到現在書法名人,這通過他的作品就已經看出來。這幾年來,尤其是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他提倡了人民書法,要提倡生活的書法,包括他的團團圓圓的書畫情、溼地保護、生態建設等等,以及他描寫24節氣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文明當中,他已經迴歸了今天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這兩個生態,一個是人們自然的,一個人們心中的生態,因此在這個裡邊我感覺到他是通過了他的工作閱歷,生活感悟、文化錘鍊和境界的提升,而顯示他人文理想,他的專業精神,他的治學的毅力和社會擔當,他的人文理想、專業精神、治學的毅力和社會擔當。我有四個方面感悟。第一,從他的詩書作品當中可以看出敬業的公務當中的宏闊思惟,整個公務當中都很認真把工作做好,他不但是敬業,更重要他有一種宏闊思維,把國家對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生態的戰略思維化為在自己工作當中貫徹,這叫宏闊思維。第二,在生活感悟當中那種人文事蹟,學敏先生非常重視對生活的感悟。文學藝術要發源於生活的最底層,要有生活的底色,才能保持民本的本色。他的詩書的藝術水平,從歷史傳承到傳統創新,他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水平。我瞭解他的創作過程,包括對詩歌的反反覆覆的修改,包括在書法的不斷的進行推研,包括如何把這個生活感悟當中人文事蹟,當下的文化、社會變遷的歷動都能夠結合到他的藝術創作當中。第三、在文藝繁榮當中的導向引領。我們今天時代是中國的文學藝術是文藝反映文藝繁榮,當中這種繁榮有很多範話 ,所謂範話,對文藝的本體達到了一種背叛,因此追求一種表面的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沒有一種本體的經典的推動和提升,他在文藝繁榮當中,一定要做個領航者,或者說作為一個引領者,因此這個導向很要緊。導向有什麼?

幾個導向,第一,你寫的書法,它是文字的內容,就像他24節氣,一定要落地的,接地氣,一定要在人民當中生活當中,才能描寫我們從傳統進入到當代的一種新的氣象,這就是我們書法的藝術的素材問題。第二,書法藝術從傳統性到當代的,它的傳統性和當代性如何轉換,這需要引領,需要認真反覆來思考。第三、書法藝術最終突出點就是人品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仁,仁澤無疆。這是一個書家的最基本的神聖職責。第四,在藝術創作當中的標識,他現在的自作詩進行書法藝術的創作,他一個學理性,這學理性也對我們講的藝術的本體,需要一種哲學思辨。把中國傳統的老莊哲學的這種思維,通過藝術實踐產生了一種學理涵接。在這個裡邊,我感覺到產生了一種標識,這個標識,也就是說要做到我們對真正是本體的藝術生活、藝術傳統,要從文化的高度、從國家文化戰略發展高度來寫詩,寫書法,因此在這點來說,他的學理不是一般在大學裡邊對古人詩律的研究,現在更提倡的是在當下的我們每一位文學藝術工作者,在當下生活和藝術本體審美導向的綜合思維。我感覺到他通過作品體現他對時代有寬度、有力度、有傳統、更重要的時代的溫度,他不是冷酷無情,而是以滿腔熱情地為這個時代的服務,在呼籲。我們要通過今天的活動找到我們的根,樹立我們的魂。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顧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內容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