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衣冠從頭談

中華衣冠從頭談

我們中國自古稱是‘衣冠上國’,《春秋左傳正義》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人說‘衣食住行’,衣排第一,服裝何其重要!那麼,中華傳統服裝有哪些文化內涵和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呢?為什麼古人把紫色尊為貴色,黃色是怎麼上位成為皇家御用色;武則天和服裝有過哪些故事;大唐服裝如何引領中國服裝文化的一時風尚;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為什麼不是“龍袍加身”;霓裳羽衣到底有沒有羽毛……這些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未必都知道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中國服裝的發展與演變

說到中國衣裳的首席設計者,那當推中國古代的黃帝莫屬。上下裝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但祖先把服裝定型為上衣下裳,卻是一個偉大的創意。在《周易·繫辭下》中有一句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上身穿衣,下身穿裙,首先是為了方便生活。黃帝時期的氣候比現在熱,下身穿裙便於散常重視,所以常拿服裝來說事兒。比如領袖,領與頭腦相連,袖與手臂相接,一個既有頭腦熱;而先民以農耕為主,如果穿褲子,泥土容易粘在褲腳上,穿裙子,泥土就沾在小腿上,便於清洗。設計完了服裝制式,黃帝還不滿足,繼而為服裝定義了文化內涵——上衣對應天,下裳對應地,穿上這樣的服裝,人就活在了天地間。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既然上衣對應天,那就與天同色,所以取玄色,下裳對應地,就與地同色,所以取黃色。地是黃色的很好理解,那天為什麼是玄色呢?原來,古人認為,如果出了太陽或月亮,天就不再是本色,所以在月亮落下太陽未出的凌晨,仰望天空,那種深邃的黑裡略微透出一點紅的顏色,就是玄色。所以,天地玄黃作為古代的世界觀,古人就把世界觀穿在了身上。 之後,無論是春秋時期的深衣,還是漢唐時期的襦裙,都是上衣下裳的變形而已。可以說黃帝的設計,影響了中華民族服裝五千年之久。

孔子說過一句話,“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這句話除了把管仲定位成中華文明的守護神,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服裝的重視;冠冕、領袖、裙帶、紈絝……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詞彙,究其來源,也都與服裝有關;甚至現代管理學的不少詞,也都與紡織有關,比如經營、組織、機制、紀律、績效。

古代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上國,所以對服裝非又有手段的人,當然非常厲害。今天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早期的領袖只代指傑出者,而非領頭人,因為古代服裝在領袖之上還有冠冕或頭巾。所以,領袖一詞從傑出者升級並逐漸專指領頭人,要等到人們頭上普遍沒有頭飾的時候——大約是清代。再比如,古代官員系在腰間的布帶,兩頭下垂的部分稱為“紳”,後來把整條布帶稱為“紳帶”,所以,繫著紳帶的人就稱“紳士”了。別小看這條帶子,那可是有素質要求的——示謹敬自約整(《白虎通義》),也就是要‘做人謹慎、對人恭敬,自我約束,自我完善’。這就是古代紳士風度的典型特徵。”

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但有時候,現代人因為沒理解文化,把服裝也穿錯了。比如在一部古裝劇中,皇帝頭上的冕被設計成兩頭上翹,冕旒高高掛在前額上方,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款式。首先,古代冕板前低後高,其寓意是謙恭勤勉;其次,冕旒一定要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則無魚;而且,冕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搖頭晃腦,冕旒就會嘩嘩作響,有失威儀,但是在古裝劇裡,皇帝的頭甩來甩去,看起來很有動感、很帥,但歷史也被甩變了形。

縱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服裝發展的歷史,其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古典期:包擴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兩宋,這個時期的服飾一直保持著風格的傳承和緩慢的演化;第二個時期為服飾的變異期和突破期:包括元、明、清三朝,特別是清代,中華服飾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飾制度由於女真族的入關而遭到徹底改變;第三個時期是指滿清滅亡民國建立至20世紀末的近現代服裝:這個時期以剪去辨子、穿上中山裝和改良後的旗袍等為時尚。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制度,新思想又一次帶來了服飾的新變化。

中國服裝的審美格調

服裝的審美主要有三個方向: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身和諧;與自身和諧又分為與心和諧、與身和諧。西方注重與身和諧,服裝設計更多體現性別魅力,也就是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這種簡單可見的追求,很容易贏得廣泛認同。而中國傳統服裝的審美,主要強調與心和諧,而且更追求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後才能深入體會。舉個例子,中國古代女子的服裝,如果僅看外表,很難理解其一脈相承的訴求;而實際上,從漢唐開始,姑娘們都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鳳凰的模樣,因為鳳凰是中華女性的圖騰,既是神鳥,又對應最尊貴的女人——皇后。在鳳凰圖騰的強大心理暗示之下,千百年來的中國女性都用鳳凰元素來打扮自己:皇后戴鳳冠,其他女子就戴接近鳳凰造型的頭飾;往往穿帶有縱向線條或造型的長裙——模仿鳳尾形態,歷史上著名的留仙裙、百褶裙、月華裙、鳳尾裙等,莫不如此。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傳統服裝當然也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不可能天天穿著古代的服裝上班,那樣騎單車、坐地鐵、開車都不方便;現在的問題是,設計師在模仿西方服裝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傳統服裝與現代時尚結合方面的用心還不夠。無論怎樣結合和變化,傳統服裝中的魂要保留。創新應該在充分理解傳統服裝的核心精神、區分精華和糟粕之後進行。不要急於評判傳統服裝,先了解一些傳統文化,也許心中就有了答案;如果經濟允許,不妨準備一套中式服裝在特定場合穿,比如到蘇州園林遊覽,穿著傳統服裝就能與境相融,但穿著西服走進去,就像在演穿越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