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甘肅人也住窯洞

有多少人知道甘肅人也住窯洞

平涼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一種原始而簡易的古老民居,是先民穴居生活的寫照,蘭州黃河兩岸山峁溝岔間多有遺存。窯洞的最大特點是冬暖夏涼。蘭州的窯洞大致有三種:土窯、箍窯和磚箍窯。

土窯最為常見,多選土層厚實、土質堅硬的山崖,先挖出崖壁切面,再挖掘出大半圓形窯洞,最後砌上門面牆,安上門窗,壘灶盤炕,即可住人。有的人家同一立面三孔窯洞互相串通,以擴大使用面積,有的裡面還挖有小偏窯,以存貯糧食或雜物。土窯成本小,造價低,只要有勞動力就可修造,因此過去是無力蓋房的窮苦人們居室的首選,只是由於蘭州地區的黃土土質疏鬆,直立性差,窯洞遇雨容易垮塌。所以,蘭州的窯洞,無論從規模還是造型上,都遠不如隴東和陝北的窯洞堅固耐用。

有多少人知道甘肅人也住窯洞

箍窯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打牆版築的方式築成覆鬥形的土墩,待其自然乾燥後開挖窯洞,安置門窗,整個窯洞呈覆斗拱形,裡面先用草泥抹平,再用石灰粉刷或用紙裱糊。這種箍窯堅固耐用,節省材料,牆厚六十到七十釐米,防寒隔熱,冬暖夏涼。另一種是用人工打造的土坯(俗稱胡墼)砌壘而成。砌箍窯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手工活,與石拱橋的建造原理相似。即先在紮好的土窯石牆基礎上,用土坯砌出後牆和邊牆,再在中間支架刷楦,把土坯縱向的一側削成楔形,箍成拱形窯頂,上面覆土成斜面以利排水,最後用長草泥墁光。待乾透後安門窗,盤火炕,即可入住。當年大慶石油工人創業時建造的臨時住房“乾打壘”,其原理與箍窯相同。箍窯無樑、無柱、無箍窯椽,省料、省時、省工,農村經濟拮据者,兄弟倆或夫婦倆,加上窯工三人即可完成。

磚箍窯是窯洞的現代升級版,建造方法和程序與土箍窯相同,只不過用材由土坯變成了磚而已。近年來,蘭州市在白塔山、九州臺和安寧仁壽山景區相繼建造了聯排磚窯景點,是以現代建築理念建造的復古建築,也是傳統窯洞的再現。

有多少人知道甘肅人也住窯洞

墩原來也是民居

距城百十公里,在蘭州新區上川鎮沙灣村東楊姓村民宅院內,有座高大的類似烽火臺式的建築,遠隔十幾公里即可看到。當地村民稱其為“墩”.墩指高土堆,此處墩卻是生土夯築成的高大穩固的民居。宅院主人講,這墩是他爺爺的爺爺建的,約在清末民初年間,為聚族而居的大莊窠,守護莊園防匪盜侵襲。

有多少人知道甘肅人也住窯洞

墩高約14米,底長8米,寬6米,牆厚約1米多,近3米高處留一洞門,僅容單人弓身進出,緊急時搭木梯攀爬而上。墩上部建兩層房,每層約兩小間,能容二三十人。目前房已毀,內壁僅存碗口大梁洞。頂部置木梯以望哨。墩底部貯藏糧食、飲用水、柴草等。墩易守難攻,墩設計周密,建造費時耗力,是防衛建築的見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