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單身,一般都逃不出這5種原因

長期單身,一般都逃不出這5種原因

每個渴望愛的人,都值得被珍愛

插畫 |柳汽水

本文討論的對象,是那種渴望脫單,卻一直處於單身狀態的“被動單身人士”。對於那些條件極好,主動選擇單身的“單身貴族”,不在討論範圍內。

01|過度自卑,畏畏縮縮

自卑的人傾向於內歸因,可能將自己外在條件不夠好(男人覺得自己身高不高,女人覺得自己年齡太大)、或學歷不夠高、或家庭背景不好、或離異、或帶著孩子等等,認為這都是因為“我不好”造成的,導致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而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各個方面都有優勢,都能嶄露頭角,沒有一個人能獲得每一個人的青睞和喜歡。自卑的人習慣拿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就容易認為自己不值得、配不上,即便遇到自己心儀的人,也只能眼睜睜錯過。

02|過度自信,鬟命姐心

丫鬟的命,小姐的心。明明只有60分卻總覺得自己是90分,按照90分的標準去找對象,自然就很難找到。久而久之,容易處於一種尷尬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造成這種過度自信,常常是因為對於自身配偶價值的錯誤認識。說白了就是,你覺得自己特別優秀的地方,不一定就是對方看重的!

比方說,一個女生學歷很高,見識多、有思想,尤其當她工作能力還很強的時候,從社會功能的角度看,她確實非常優秀,她的身邊也會充斥著類似的聲音:“XX,像你這麼優秀一定要找XXX樣的男人才配得上吧。”

這時,不管是她身邊的人還是她自己,對她在婚戀市場的伴侶價值打分一定是偏高的,由此導致她的擇偶標準就會更高。但其實,她們是拿“高學歷”或者“高收入”這種屬於男性伴侶價值的評價指標,來兌換屬於自己的女性伴侶價值評價指標,甚至和男人去比較雄性競爭力。

03|寬於待己,嚴於待人

很多人只要一去相親,不管見的是誰,回來馬上就吐槽,說這個相親對象很小氣,那個相親對象脾氣太臭,這個相親對象太自以為是,那個相親對象居然吃飯用的是團購!總而言之,永遠只看到別人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寬於待己,嚴於待人。

但你有沒有發現,往往那些說相親對象小氣、脾氣差的人,其實自己也不大方,而且脾氣可能更差?換句話說,大家其實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普通人,如果總是用嚴苛的眼光去挑剔,當然也就很難遇到合適的人了。要知道,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他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當然,也是脫單的重要條件!

04|經歷過感情創傷

很多人單身,並不是沒有過感情經歷,而是經歷過以後,開始不再相信愛情,不敢再次涉足愛情。偶像歌手何潔與赫子銘婚變後對她打擊非常大,她開始懷疑愛情,質疑人生。在一檔談話節目中,談及婚變,她失控淚崩稱:“我不會再結婚了!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因為愛而在一起,你們快樂過幸福過,最後分手時變成你死我活的狀態,這很恐怖。”

這就是很多單身人士都存在的恐懼心理,但事實上,人和關係是可以改變的。如果能從第一段關係中深刻反省,總結經驗教訓,再去新的關係中去改變去完善,那每一段關係都會比上一段關係更好,愈加幸福。而多數情況是,失敗了就怨天尤人或指責抱怨對方,再在新的關係中惡性循環,所以只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經歷,直至遍體鱗傷。

婚前看清楚,婚後學會裝糊塗,這是經營愛情與婚姻的智慧。可不少人偏偏是婚前糊里糊塗,認為只要有愛情,愛情的魔力可以改變一切。但是這些人在婚後陡然清醒,發現原來對方身上真有不少“致命”缺陷。之所以愛情不能持久,是因為太多的人把尋找那個“對的人”作為一段感情中的最重要的部分,而忽略掉感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兩個人共同為一段感情努力,在相互支持中滋養彼此,獲得共同的成長。

比方很多人在交往之初或者擇偶指出就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被照顧者的角色,覺得自己受的傷太多了,希望找一個能完全照顧自己,給自己療傷的人。可能一開始,感情濃度高的時候,對方能做到這樣,但單方面的消耗,只會把兩個人都拖垮,把關係帶入絕境。

很多埋怨婚姻或對方的人經過成長後都會發現,其實自己在婚姻中感受到的痛苦大多源於自己。婚姻中有的問題必然出現,那是我們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而且與不同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就會出現不同的成長課題。傑夫·艾倫在他的著作《親密關係的秘密》中指出:結婚誓言搞錯了,第一條應是“你願意與這個人一起上刀山下油鍋數千次,以治癒你內心的創傷嗎?”

05|原生家庭情感過於疏離

情感過於疏離的家庭沒有情感的交流,也不關注子女的情緒,在身體和情感上,均和子女疏遠,情感疏離的家庭常見的情形是,雖然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但彼此沒有什麼交流,父母過於忙碌,孩子自己玩,沒有關注,沒有陪伴。

比如:在兒童階段,孩子看到母親離開,不會哭鬧,看到母親回來,也不會特別高興,你走或者來,都無所謂。上大學期間,孩子在學校很少給父母打電話,放假也很少回家,有些父母主動去學校就看孩子,期待與孩子共度假期,到了學校才發現,孩子已經做好了與同伴的出遊計劃,失落的父母才意識到孩子已經不需要他們。

其實,在早期,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有效陪伴時,父母不重視,以至於孩子已經建立了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子女會感覺自己被忽視、不知道什麼是愛。

人際關係也會顯得冷漠、疏離。成年後,有些儘管自身條件很優秀,但仍然覺得自己還不夠好。他們在親密關係中,通常承接原生家庭中的互動模式,鄙視異性,難以信任異性,他們在情感中,

通常都是帶著面具,非常謹慎,明明渴望愛情,卻不敢輕易投入,嚴重缺乏愛的能力。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