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那是幾千年歷史和上百成千億人感悟的結晶,普通人縱然喝一輩子酒也不能窺其萬一。說喝酒,其實喝的不是酒,酒只不過是個由頭而已,很少有人是奔著把自己喝醉而去赴宴,喝酒更多的功夫是在“酒外”。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勸酒?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還有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勸酒裡的交易、凌辱、控制。

乾杯是一種禮儀,勸酒是一種政治。

在大多數熱愛酒桌的中國中年男性眼中,酒桌文化被美化成傳統美德,勸酒成了一種好客古風。但自古以來,中國酒桌上就沒有平等一說,長幼尊卑、等級森嚴全在這酒裡。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中國古代的酒,從來不是大眾食物,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酒之於世,禮天地,事鬼神”,祭祀之禮上的供奉酒水,是屬於皇家和當權者的上層文化。就如如今的“茅臺”依然是象徵著上層社會和權力的“特供”。

社會等級的隱喻,在講究尊卑長幼的酒桌禮儀上也一覽無餘。酒桌上,主人必先進酒於賓,是為獻。客人飲畢需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然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

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酒桌上有一句順口溜:主陪靠威望,副陪靠酒量,三陪靠膽量。

意思是說主陪必須能夠鎮得住場,要麼和主賓地位相當,或者高於主賓,主陪的主要任務不是喝酒,而是說話和調節氛圍。副陪的主要任務一般是喝酒或者結帳,也是喝酒的“發動機”,社會地位或者年齡一般都低於主陪,帶酒的次數要少於主陪。三陪更低於副陪,不管能喝不能喝都要敢喝,如果輪到三陪帶酒時,一般就是兩口或者一口乾一杯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勸酒的人更多是有共同利益目標的“知己”,能喝酒,簡直是一條迅速打通關係的捷徑。

事實上,現在中國人勸酒時常說的“乾杯”其實來自歐美,從歐美傳入日本之後,日本翻譯做“乾杯(乾杯)”,而日本禮節也和西方相似。由一個人(長輩、上級)領頭說:“辛苦了,乾杯!”然後大家一起碰杯,喝一口,並不喝乾杯中的酒,只是注重慶祝的儀式。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而“乾杯”一詞傳到中國酒桌上就變味兒了,長輩領導、商業夥伴端起酒杯勸酒,必須得一口悶,甚至需要反扣酒杯於頭頂,以證明喝光了,不然就是不禮貌,準確地說,沒有順從勸酒人之意。

“都在酒裡了,一定要喝到位。”

例如某些地區人勸酒時喜歡說:“看得起,就幹了”,沒有多餘的話,說完後根本不看對方一眼,一口悶,這在他們眼裡是一種“豪氣”。而假裝不能喝,拒絕敬酒人,就是“酒風不正”。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像男同學相約一起做壞事一樣,中國酒桌上的劃酒拳、鹹豬手、低俗段子,包括醉酒後的醜態,甚至共同嫖娼犯罪,都是一種建立信任的抵押物。在半公開性質的酒局上,酒桌上都是見證人,通過這種羞辱性的儀式,共同掌握對方的小把柄,在男性同胞之間形成一種牽絆,這能讓大家覺得那些潛在的生意夥伴跟自己是同一條道上的人。

而能不能一杯幹、喝到位,就是一場能否建立信任的測試。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乾杯、勸酒?

酒桌文化深嵌於社會的權力結構之中,勸酒本身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征服遊戲”。

在中國式酒局上,勸酒是一場“臣服”與“來朝”的權力遊戲,誰有求於人,誰想號令眾生,誰不想買誰的賬,誰想不給誰面子......用酒桌上的話說,就是“都在酒裡了”。

現在社會,以拼酒為榮,勸酒為上,絕大多數人的精力花在喝酒人身上,不關注酒只關注喝酒,真是令人感覺心痛!跟隨著我們國家文化發展幾千年文化的好物——酒,飲酒、品酒本是如此風雅、有趣的一件事情,希望國人早日醒悟,將現代飲酒文化迴歸到關注酒的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