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萬億IPO融資要來了!

聽慣了“對股市流動性影響不大”,不如來試算一下未來A股即將面臨的IPO融資規模究竟有多大?

警惕,一萬億IPO融資要來了!

股市的IPO如同堰塞湖,閘堵越高,洪湖越大。

2017年,A股整體IPO融資規模僅為2100億。2018年上半年,IPO的口子被重新綁了一個“活結”——憑票入場。截止6月7日。A股首發募集資金累計被限制到可憐的518億,被砍,被清的IPO數不勝數。

這一精心的編排,最終將迎來開閘揭幕之時。有跡象顯示,未來A股將面臨10000億的融資需求,以待A股增量資金化解。

萬億IPO“諾曼底登陸”

1. “獨角獸”3000億?

6月6日23點42分,證監會一連發了9個文件,為CDR在A股融資鋪路。這也意味著承接獨角獸的CDR,以相比“註冊制”而言飛一般的效率,走上了A股的歷史舞臺。

獨角獸上市會引發多大的融資規模,券商給的範圍很大,約在2700~7000億之間不等。而從比較官方的說法,以及近期對單筆IPO下砍刀的頻率來看,3000億或許是一個可信的數據。

獨角獸入市會引發兩重效應。一是抽血效應,二是虹吸效應——既一方面股市存量博弈資金被新股吸引打新,一方面由於市場新熱點出現,投機博弈資金開始離開傳統熱點,抱團合力炒作新熱點,導致獨角獸CDR估值水漲船高。

抽血效應是可控的,3000億資金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然而虹吸效應是不可控的。

虹吸效應的多寡,取決於新經濟估值有多高,隨著獨角獸股票市值膨脹,大量市場資金被凍結在高估值新經濟股票中,虹吸隨著市值增長等比例膨脹——如果你發現獨角獸們普遍漲了一倍,那麼其虹吸效應可能達到6000億,漲的越多,吸的越猛。

你很難測定,有了360的前車之鑑,比之更令人瘋狂的BATJ,會有多高的估值,會帶來多大的虹吸。

2. 滬倫通/GDR抽血4600億?

比之讓人瘋狂的CDR,GDR你可曾聽過?

GDR是CDR的翻版,G代表Global,意味著全球。據瞭解,GDR將被首先運用於滬倫通。倫交所將精選富時100指數中的股票,到A股發行GDR。

簡單來說,在滬倫通開通之後,英國人將到A股來發行他們的股票。根據中信證券測算,倫交所GDR的募資規模將在4600億元,其估算甚至高於CDR的3000億,與國內在倫交所發行規模550億英鎊幾乎相當——一個像是證券層面的雙邊信用互換。

最近,關於滬倫通的討論再次被放到了紙面上。最新的消息是,監管層希望“在年底之前開通滬倫通”。

3. 金融行業2000億?

今天,中信建投IPO開閘,融資規模20億,年內IPO規模名列前茅,規模僅次於獨角獸藥明康德之後。

6月5日,中國人保IPO過會,保守估計融資規模150億,融資股本創下A股近兩年融資記錄。

5月29日,農行1000億定增過會,實施在即。

今年以來,自全球金融危機開始,醞釀十年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兩大母艦級監管鴻篇的下發,意味著金融行業新一輪資本金需求的渴求開始表面化。

今年上半年,江蘇租賃、華西證券、成都銀行分列A股融資規模的前一、二、和五座次。上市的中信建投位列第八。而人保上市,毫無疑問會擠下這些小弟的排名。

但是,這還沒完。今年以來,銀行IPO審核進展緩慢,哈爾濱銀行、徽商銀行陸續退出後,目前A股排隊銀行仍有16家,預計融資規模則在500億左右。

而在資管新規之下,券商上市也將成蜂擁之狀。華林、長城、天風也將上市,預計融資規模在100億左右。

4. 真的“壓力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金融行業融資,獨角獸融資亦或是滬倫通融資,在作為券商單例分析對象時,都會與2017年A股融資規模做對比(2100億IPO+12000億增發),分析人士則往往用安撫的口吻說“資金壓力不大”。

是的——乍看起來,孤立的3000億、4600億,確實比2017年的14000億少。但是,考慮到其餘的IPO也要啟動,考慮到2018年定向增發會隨著IPO口子扎得更緊而變得更多,考慮到2017年12000億增發絕大多數不是直接向二級市場要錢,且這12000億會在2018年集中釋放解禁壓力,我們不得不警惕未來的融資洪峰對A股存量博弈市場的影響。

鏖戰萬億融資

融資鏖戰的成功與否,價格和規模是兩杆尺,A股的實際承載力與精神承載力則是兩個支柱。

抽血效應是A股大眾心中的敏感詞,幾輪牛市的墓碑好巧不巧都起在IPO的峰頂,所以聰明的監管層試圖在大規模融資前完成市場安撫工作,其自2016年上半年開始便層出不窮。

2018年以來,監管層態度明確地甚至讓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為的不過是激起哪怕一點投資熱情。

1. 把紅都分了

2017年7月,中國神華髮布了每股2.51元,總價值591億的分紅案,創下了公司分紅歷史。2018年開年,監管層繼續號全民分紅,導致即便是上市20年從未分紅的浪莎股份也在今年宣佈“鐵樹開花”。

分紅與不分紅究竟有什麼區別?從權益的多寡的角度,分紅與不分紅並不影響公司的股東權益。“畢竟你只是換了個地方裝錢,還扣了所得稅”。但是分紅在最經典的證券市場理論中,事實上一直是一個IPO抽血的“反過程”,是股市增量資金最大的源頭活水。

從市場機理來看,投資者所得的分紅,大部分仍將投資於股市,具體來說就是被用於複製原先的資產配置(機構投資者偏多),形成了一個間接而自主的“回購鏈條”。如神化的分紅,即使是在扣除分紅的基礎上,仍然較分紅前上漲三分之一,這就是由回購鏈條引發分紅對市值正反饋最好例證。

試想一下,假設50萬億的A股市場,股息率達到4%,一年便有2萬億的資金分紅,約1萬億可用於填補A股市場融資需求,何愁IPO募不到錢?

很多分析人士認為,當時的分紅促銷,是上證50牛市在面臨窗口期時,監管層亮起的信號燈。

2. 外資,“A股歡迎你”

過去幾年年,監管層做了三件事來引入海外資本,包括爭取MSCI配置資金,擴大吸引QFII投資額度,允許外資以控股方式進入國內金融行業等。

為了進一步刺激QFII用度,監管層還取消了QFII單票投資持股比例的限制。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早在2015年7月證監會更新的1500億的QFII准許額度,在今年一季度被用度到1437.65億,使用比例達到95%,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比例都創下歷史新高,意味著如果要繼續牽引外資擴大國內投資,QFII額度需要在幾個月內被再度擴大,從現實的角度,出現這個的可能性極高。

有意思的是,有人發現,外國人並沒有買賬。

紅刊財經曾報道過“證監會表示MSCI配置基本完畢”後境外增量資金流入的情況,大多數MSCI資金都以境內投資管理實體佈局為主,配置力度約為1000以左右。反觀境外流入配置A股的資金淨流入,幾乎為零。

3. 清理IPO隊列

今年3月份,投行圈接到了證監會的窗口指導,說是計劃“勸退50%比例的IPO企業”。具體情況是——對IPO再審企業,三年低於1個億利潤,且最後一年未達到5000萬,將不允許上市;對於新申報企業,最近一年淨利潤必須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否則不予審批。

老虎財經當時特意向投行人士求證過此事,得到了“確有此事”的答覆。

最近的三大獨角獸IPO:藥明康德、寧德時代和工業富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募資金額曾被削減。藥明康德融資規模自57.4億削減至21.3億;寧德時代融資預披露130億,實際修改後縮水至54.6億;工業富聯以超過2000億的營收,募資271億,卻仍被質疑“調整過募資金額”。

反觀金融行業,今年以來募資金額最高的IPO為華西證券,其約為49.67億,作為非獨角獸,而是金融機構,融資額度並未被砍,顯然是有座次之別。

A股的功能一直以來都被定義為實體經濟融資工具。然而一直有投資圈大佬一直在感嘆,A股自始至終,從來未曾毫無雜念地,極致純粹的倡導過A股的投資功能。而股市的投資功能,其實未必不能為經濟建設與改革添磚加瓦。

對於這一萬億融資,大V曹山石說,A股把“擴大融資規模“的概念替換成了“推進獨角獸上市“。也有人說,監管層沒有借“註冊制”之名,但行了“註冊制”之實。

最後,有人猜測,總有天兵天將會來,他們可能會是我們久違的全面降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