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故里建“語堂文化特色小鎮“

林語堂故里建“語堂文化特色小鎮“

林語堂故居大門前,幾位遊客正在拍照。 呂明 攝

中新網福建平和5月29日電 (張金川 葉秋雲)走近福建省平和縣坂仔鎮林語堂故居,牧師林志誠的全家福立在左側,小小林語堂赫然入目,一家人溫馨而美好。故居大門前,幾位遊客正在拍照,“廣成北街162號”這塊嶄新的門牌給這個古樸院落增添一息現代感。

近日,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與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聯合拍攝的大型叢書《攝影家眼中的方誌》拍攝小分隊實地探訪位於坂仔鎮的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里建“語堂文化特色小鎮“

林語堂故居內收藏有林語堂從童年到老年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數十幅,以及林語堂先生的部分著作、書法名家為林語堂故居創作的作品。 呂明 攝

跨過門檻,邁步入內。左側一艘“五棚船”放置在草地上,船上掛著“請愛護小船留住童心”字眼。

據林語堂文學館館長林秋輝介紹,這艘船叫做五棚船,這是平和特有的船隻。船上有五個棚,晴天時可以摺疊在一起。“林語堂十歲到廈門鼓浪嶼求學,就是乘坐這種船。”

再往前走去,左手邊那棟較矮的平房就是林語堂故居,紅地磚、黑瓦片,樸素卻不失典雅。這座院子是林語堂父親林至誠傳教時所建的教堂舊址,林語堂在這棟小平房裡出生,年少時他就在這小小的院落裡玩耍。

林語堂故里建“語堂文化特色小鎮“

林語堂文博園裡有世上最大的菸斗造型建築——林語堂生活藝術體驗館。 呂明 攝

主房的二樓,狹窄的房間裡放置著一個梳妝檯和一鋪床,床邊有一扇小飄窗,微風從窗外徐徐而來。據介紹,這些柚木傢俱是林語堂一家曾用過的,舊時教堂拆掉,它們被保留了下來。

“小時候的林語堂很頑皮,喜歡從房簷越過窗外爬到高高的屋頂上。”林秋輝說,坐在屋頂上,不僅可以看到巍峨的高山,還可以看到不遠處那條西溪流水,最喜歡看到的還是初戀女友賴柏英洗好衣服從河邊回來的身影。“那是一扇滿具風情的窗口。”

小小的一方院落,留下林語堂許多趣事。兩腳踏東西文化,著就八部長篇小說和上千篇散文的文學巨匠林語堂童年時竟如此有趣。

林語堂故居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內收藏有林語堂從童年到老年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數十幅,以及林語堂先生的部分著作、書法名家為林語堂故居創作的作品,還有林語堂童年時代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生產生活用品。

林語堂被譽為“幽默大師”、“世界文化大師”,1895年10月10日出生於平和縣坂仔鎮。他一生寫了60多本書,上千篇文章,讀者遍佈全球各地。

“只要遊客一進來就可以看到處處都體現林語堂文化。”楊鎮源介紹說,今有一個團隊正在打造整個小鎮,只要林語堂書籍中有體現的文化精華,包括對吃、住、行的看法都以不同形式、不同載體體現,達到一種“受教”的效果。

當地在做土樓保護與開發規劃時驚奇發現,該鎮區附近排列著的七座土樓呈北斗七星之狀排列,點綴在萬畝柚林之中。林語堂故居與七星土樓群在方向、位置上的聯繫同北極星與北斗七星在方向、位置上的聯繫都吻合。這七座土樓和林語堂故居串點成線,形成“北斗七星拱北極”的景象。

楊鎮源稱,“北斗七星土樓群”是“語堂特色文化小鎮”中的一部分,將在環溪樓旁的鳳髻峰山頂上建一個“北斗七星土樓群觀景臺”,讓遊客在觀景臺上可看到銅溪兩岸的北斗七星土樓群和毗鄰的“北極星”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晚年在臺灣度過,在臺灣受到很多人尊敬。”楊鎮源表示,臺灣的林語堂故居也保存得很好,裡面有很多珍貴的資料和物件。

他透露,現在正在打造的一個文創項目由臺灣公司作為總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

楊鎮源認為,臺灣設計師在文創方面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們將把林語堂融入設計其中,有助於把林語堂文化推向全世界。同時,共同對林語堂文化進行探索,也有助於兩岸同胞之間的感情交流,增進文化認同感。

以臺灣山地文化和閩南文化為設計主題的林語堂文博園位於花山溪旁,與林語堂故居隔溪相望,現佔地面積約800畝。園裡,世上最大的菸斗造型建築——林語堂生活藝術體驗館,兩座蜜柚造型建築,最大的林語堂立式雕像,兩本書疊加造型的京華煙雲圖書館,寓意林語堂兒時前往廈門求學3日行程的三日橋等地標建築,吸引遊人絡繹不絕前來追尋林語堂的足跡。(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