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鳴: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辛鳴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倍加自豪也倍加興奮。新時代深刻影響和塑造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人們也容易把自己的一切思想與行為,不論大事小事都與“新時代”勾連起來。這種擁抱新時代的心情可以理解,這種謳歌新時代的意識也值得讚許,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妥的,也是不嚴肅的。我們不要也不能把“新時代”作為一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這一論斷內涵清晰而明確,講的就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麼新時代。”

這一新時代有著十分確定的科學內涵,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五個時代”的科學闡述。

從“偉大事業”的角度,這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帶領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書寫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從“奮鬥目標”的角度,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中國社會將在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分兩步走用三十年的時間全面實現現代化,把中國社會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人民期待”的角度,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全體人民將通過共建共享的發展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新進展。

從“歷史使命”的角度,這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譜寫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壯麗的篇章。

從“世界意義”的角度,這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為世界實現和平發展繁榮進步、為人類社會探索更好的社會制度貢獻中國方案。

這一新時代意味深長,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三個意味著”的重大判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經過近40年的高歌猛進,中國在經濟上富了起來,而且開始了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發展階段躍遷。中國不是簡單地跟在西方大國後面亦步亦趨的欠發達國家,不再是市場經濟與國際慣例的學徒,而是作為極具活力的發展中大國為世界經濟領跑,為世界格局整容。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特別是行為模式和心理心態也正在和將要發生著巨大的歷史性轉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再只是中國社會的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而是意味著社會主義在現實社會中可以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讓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構想從科學理論走向成功實踐,讓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出低潮開始走向復興與興盛,讓世界兩大主義與制度的較量態勢開始發生具有戰略意義的轉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此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有了一條與西方不同但又極其可靠而現實的途徑。

這一新時代特徵突出,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大判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些客觀的“硬需求”的全部內容,更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等這些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要”。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則表現為雖然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內容不平衡、群體不平衡現象客觀存在,發展的相對低水平、不穩定、不持續狀態客觀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