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學史,每一頁都散發出醉人的酒香。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學史,每一頁都散發出醉人的酒香。

醉酒圖

酒是一種很古老的飲料,據史料記載,中國在神農時期就發現用水果和大米釀造果酒和米酒,這種工藝一直到唐宋,宋朝之後我們才開始用蒸餾的方法獲取酒精度比較高的白酒。所以在宋朝之前人們喝的酒都是低濃度的米酒或者是醪糟,怪不得武松在景陽岡下連喝了十八碗,如果給他換成現在六十多度的燒刀子,他可能上不了景陽岡。

大家都知道,酒精能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能使人麻醉,能使人飄飄然乎,能使人精神興奮,這一切正好符合文學創作的條件,於是乎,自從酒一問世,它就和文學創作文學作品以及文人騷客結下了不可分割的關係。

中國最早一部詩集《詩經》《周易》《禮記》《周禮》以及《左轉》還有屈原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釀酒和飲酒的描述,到了魏晉時期,曹操立馬橫槊,喊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據後人考證,曹操是中國文字廣告第一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也是歷史上可以考證的第一次酒類廣告。

後來的陶淵明愛喝酒也愛寫關於酒的詩句,“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等等,陶淵明共作了二十首關於飲酒的詩,這還不算其他作品有關飲酒的描述。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學史,每一頁都散發出醉人的酒香。

酒字的演化

到了唐朝,酒與文人和文學的聯姻達到了高潮,因為盛唐是詩詞的天下,而詩詞創作是最需要激情四射的,而酒這種飲料正好具備這種功能,所以大量的文學創作者已達到無酒不成詩的地步。

“花間一壺酒,對酌無相親”“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共銷萬古愁”……據後人統計,詩仙李白共傳世詩作是九百八十一首,這中間光描寫飲酒方面是詩作就達到百分之十七。

詩仙李白如此瘋狂,詩聖杜甫也不甘落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高興了喝。“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病了喝。“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掙扎著喝。“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沒有菜也要喝。“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沒錢了厚著老臉到處賒著喝。杜甫的一生就是飲酒的一生,他留下1400多首詩作,裡面光飲酒的作品就有百分之二十一,由此看來詩聖比詩仙還能喝。

你們喝我也喝,不喝白不喝,白居易,王昌齡,王維,劉禹錫……“勸酒更近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分別時喝,打仗去喝,升官了喝,被貶了還要喝,在城裡喝,到農村還要喝,整個大唐朝延續了二百八十九年,這二百多年唐朝一直處於引頸高歌杯觥交錯的極其興奮的狀態之中。

到了大宋朝,大宋朝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不輸與唐朝,文人喝酒填詞當然也不能服輸,“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文壇領袖人物歐陽修先領著舉杯,後來他被貶到滁州以後還在半山腰蓋了一個亭子,取名“醉翁亭”,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醉翁”,晚年後他自稱自己有四個一,即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可見這酒在歐陽修生活中的重要性。

蘇東坡是歐陽修是學生,老師如此,學生肯定不甘下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還有更狠的,蘇東坡在另一首《滿庭芳》裡寫道“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這種豪邁這種氣場誰與爭鋒。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學史,每一頁都散發出醉人的酒香。

後來到了南宋,辛棄疾飲酒填詞,陸游飲酒填詞,連女詞人李清照都要喝上幾杯以後再書寫:“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所以這些,後人有一種感慨,如果沒有發明就這種神奇的飲料,那麼泱泱中華的文化史會暗淡許多,那些流傳千古的名篇也會抹去很多,那些神采奕奕的文豪也會黯然許多。

不過,同樣是飲酒,曹操飲出了霸氣,陶淵明飲出了恬淡,李白飲出了仙氣,杜甫飲出了苦澀,白居易飲的平淡,蘇軾飲的曠達,辛棄疾飲的豪邁,陸游飲的不甘,李清照則飲出了女人的悽慘。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學史,每一頁都散發出醉人的酒香。

花間一壺酒

不管這些文豪飲出了怎樣的一個心情,但他們都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永不失色的千古名篇。

正是由於酒的原因,每當我們翻開那一卷卷厚厚的文學史,紙墨之間總是散發出一陣陣沁人肺腑的酒香,以至於讓我們飄飄然忘乎所以,好像又回到了那文豪輩出詩詞鼎盛的宋唐。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學史,每一頁都散發出醉人的酒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