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選擇不僅是用與不用!——說明書

智能家居的選擇不僅是用與不用!——說明書

生活中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選擇吃什麼,選擇起床還是再補個回籠覺,選擇聽音樂還是看電視......。總之完全是個人意願的體現。

智能家居一樣是選擇,既然是選擇,滿足個人的意願是前提。不僅是用與不用,還應該選擇用哪些產品(系統)的那些功能,更應該重視選擇怎麼用,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今天就來從二個角度談談我對智能家居的理解。

一、選擇功能

每個系統,或每個產品都由多種功能組成,“定製”可以深入到功能。

指紋鎖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也是現在最熱銷的產品。指紋鎖,大家都知道,不用帶鑰匙了,使用密碼和指紋就可以方便地開鎖。其實,指紋鎖還用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可以遠程開鎖,也就是你不在家的時候,親屬或熟透了的朋友突然來訪時,你可以先用手機在任何地方把家門打開,讓他們進門。這樣的功能很吸引人,不是嗎?但又同時存在著安全隱患——被歹人網絡開鎖。雖然很低,但一定存在著這種隱患。這就屬於個人的選擇:選擇這個功能帶來的便利,就必須承擔由此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

智能家居的選擇不僅是用與不用!——說明書

現在某些產品(系統)已經實現了這樣的功能:只要全家人都不在家,空調、新風等系統,甚至家裡所有的燈都會自動關閉,而當你在回家的路上,相應地設備就會自動打開。這個功能非常實用,即能幫你節能,又可以保證只要你家裡有人在,就可以一直享受舒適的環境。那麼網絡歹人如果有足夠的本領,也就可能知道你的家裡到底有沒有人,這樣的隱私洩露和安全隱患你會擔心嗎?

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極端地說:要安全,就要遠離公共設施;要舒適便利,就要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的公共網絡。你選擇吧!其實,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已經在公開你的隱私,不是嗎?

將利與弊瞭解清楚,需要與否,需要程度該是選擇功能的重要依據。

二、怎麼用——有用和習慣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手機上存著這樣的APP,下載的時候一定認為“有用”,真到了該使用的時候卻忘了它的存在——不習慣。很久不用之後,或許會忘了它的存在,忘了它的用途,它就變成了“辣雞”,只能是浪費手機的資源。而當你通過一些自創的方式(界面定製),幫助自己把這些“有用”的功能頻繁地用起來——習慣的過程,它就真的成為最實用的工具——習慣。

智能家居的選擇不僅是用與不用!——說明書

現在回到智能家居,燈光控制就是最好的實例:

首先,是有用。燈光的控制是每天必須使用的,控制的方式是可以選擇的,“場景控制”該是最便利和舒適的。其便利在於,一次操作可以完成多個燈、多個房間的燈、多個樓層的燈集中控制;其舒適在於,場景是經過專業打造的、適合私人習慣的燈光組合。

其次,是習慣。場景控制方式一定與原始的每個燈單獨控制這個固化了的習慣相去甚遠——不習慣。通過智能家居的“定製”過程,固化了與生活習慣相符合的燈光組合要求之後,在控制面板上貼上與生活習慣相符合的標籤,每次按照標籤的提示,一鍵操作即可——習慣的過程,用不了多久,標籤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只對來訪者有作用),基本實現了盲操作,並且充分體會到了場景控制的“爽”——習慣。

智能家居的選擇不僅是用與不用!——說明書

相反的,防盜報警系統就不同了。它的作用是預防萬一,因此只有真正出現了警情,才可能體會它的價值。所以,每天需要撤佈防,就不會有明晰的感覺,體會不到其意義的存在。大部分人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放棄每天重複的看不到顯著效果操作。看似有用的工具,就會擱置不用。

有用,且頻繁地使用才能讓智能家居成為理想的“生活伴侶”。

作為服務商,需要站在客戶的角度,整理思路。不但要提供給客戶完整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還要細化功能的利與弊,讓客戶有更多的深入選擇,進一步“定製”。同時提供有效的方法,幫助客戶儘快習慣新的操作模式。智能家居的超值體驗,不但來自於選擇,也來自於習慣的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