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好成績,真正拉開學生差距的是“兩字”

01

安吉拉·李是美國一所公立學校的數學老師,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智商高的學生成績不一定好,相反,很多智商沒那麼高的學生反而取得了好成績。

也就是說,智商並不是決定成功與失敗的唯一標準。

後來安吉拉·李重回大學攻讀心理學碩士,開始系統地研究“是什麼最終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成功?”。

他們調查了西點軍校的軍官、高級教師、銷售精英……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

這個特徵不是漂亮的外表,不是社交能力,不是強健的體魄,也不是高智商。

是毅力。

只要你有毅力,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你會成功。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培養毅力?

高智商≠好成績,真正拉開學生差距的是“兩字”

02

目前最有效的培養毅力的方法是斯坦福大學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核心觀點是:人的學習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與之相反,“固定型思維”則認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

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這兩種思維會直接導致兩種結果——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極限,迴天無力,於是選擇放棄;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如果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做得更好。

前者把失敗當成世界末日,後者把失敗當成挑戰和學習的機會。

你屬於哪一種?

03

成長型思維是不相信宿命論的。

“你這種智商考不上大學的。”“那我多考幾次。”

“你家裡那麼窮,怎麼創業?”“錢我可以掙。”

“你追不到那個女生。”“先追追看。”

與結果比起來,更在意過程;

與失敗比起來,更在意積累的經驗;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不相信“人的命,天註定”,而是永遠保持不斷髮展,不斷進取的狀態。

04

兒子數學考了59分,他站在爸爸面前,低著頭,緊張地捏著試卷。

爸爸可以說:“你怎麼連及格都考不了,這輩子甭想學好數學了!”

爸爸也可以說:“哇,差一分就能及格了,前途無量啊小子!”

第一句話,除了爸爸發洩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卻沒有一點好處。

孩子只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我可能真的不是學數學的料。

第二句話則能讓孩子明白,他離及格已經很近了,下次只要再多努力一點就能變得更好。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極其重要,這能讓他們更加積極的面對失敗,而不是一觸即潰。

05

改變你說話的方式,就是在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以下八句話是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八個改變”。

▌“我聽不懂。”變成“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我犯錯了。”變成“這個錯誤讓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這太難了。”變成“我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已經很好了。”變成“這真的是我最好的成績嗎?”

▌“我只能做成這樣了。”變成“我可以再試試。”

▌“我永遠不可能像他一樣聰明。”變成“我應該向他學習。”

▌“我不是太擅長這個。”變成“我正在提高。”

▌“我放棄了。”變成“我最好再試試其它的方法。”

06

只有在絕望的情況下,我們才會選擇放棄。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一旦失敗就更容易產生絕望,所以他們更容易選擇放棄。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把生命看成是一個不斷向上的過程,把每一次失敗都是一塊墊腳石,不會輕言放棄,所以他們也更可能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