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拿下中國超融合市場第一,到底有什麼獨門祕籍?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的火爆,企業IT基礎架構也在迎來超融合時代,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超融合市場增長高達115.3%,規模增長到了3.79億美元。


IDC最新發布的《IDC中國超融合市場跟蹤報告,2017Q4》也顯示出這塊極具潛力的市場份額歸屬,其中華為以26%的份額位居第一,H3C和深信服分別是第二、第三。至此,華為在超融合市場徹底強化了中國市場第一和世界第一集團的地位。

華為拿下中國超融合市場第一,到底有什麼獨門秘籍?

一步一個腳印,華為在超融合市場邁入"第一"

2012年,華為超融合基礎設施FusionCube首次進入大眾視野。自此之後,開始攻城掠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第一"邁進。

2014年,華為入圍Gartner超融合基礎設施魔力四象限,2018年更進一步進入挑戰者象限。按照Gartner的定義,魔力象限縱座標代表市場份額,橫座標代表技術創新。此前,Gartner公佈的全球超融合市場份額報告顯示,華為以13.2%的市場份額進入全球前三,與Nutanix和DELL&EMC一起構成超融合的全球第一集團。

同樣,在2016年,華為首次參與全球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Forrester的超融合基礎設施調查,就作為唯一的中國廠家獲得"強勁表現者(Strong Performers)"稱號。Forrester以座標軸的形式從功能,策略,市場表現等三個大項,12個子項對各個超融合廠家做了全面評估,華為的勝出顯示出其強勁的實力。

回到中國市場,華為更是成為了超融合市場的第一。IDC的報告顯示,華為不僅在去年拿下了市場份額的第一,而且增速高達220.7%,這說明華為的這個"第一"還是高速增長的"第一"。

"第一"的背後,華為有什麼獨門秘籍?

在超融合市場表現如此優異,華為絕對是有獨門秘籍,而且不止一個。

正如華為骨子裡深藏著的技術基因,其在超融合市場一路過關斬將,靠的是技術所帶來的產品力。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FusionCube,第一個是"優",全對稱的分佈架構、節點間採用IB互聯/RDMA技術、採用業界最先進的NVME SSD等,讓其做到了性能優異,單櫃FusionCube性能可達到720萬IOPS,遠超其他超融合廠家和傳統架構的產品。

第二個關鍵詞是"穩",FusionCube採用多副本、跨節點備份的方式實現了數據的可靠,在硬件故障時保障數據的安全和業務的穩定。而獨有的機櫃級數據分佈技術,不僅支持多臺服務器故障,還能容忍2臺機櫃同時故障,做到了穩定可靠。

第三個關鍵詞是"簡",華為FusionCube提供圖形界面的安裝方式和超統一的管理界面,不僅部署時間最短能降低到11分鐘,更能方便地實現端到端的統一管理、配置和監控,實現一個管理界面管理所有軟硬件資源,實現了極簡管理。

華為拿下中國超融合市場第一,到底有什麼獨門秘籍?

這一點對於擁有多種虛擬化平臺的企業至關重要。拿廣州地稅來說,它在建設政務雲時,原有虛擬化平臺為多品牌異構,而系統採用多種品牌煙囪式建設,運維管理為多個界面,缺乏統一雲平臺集中管理,後期容災複雜度增加。選擇華為FusionCube後,可以實現同一平臺承載多個統一數據加工數據庫,在虛擬化平臺中運行Oracle數據庫,比其他虛擬化環境能實現更優的性能。

正是因為在技術上做到了創新,在架構上進行充分的開放,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一體化交付私有云平臺,同時實現了混合雲就緒,才讓華為FusionCube在超融合市場一枝獨秀,成為企業私有云基礎架構變革的引領者。

超融合市場爆發,一切才剛剛開始

如果說2016年是超融合的部署元年,2017年開始加速,那麼2018年乃至未來,超融合市場將走向爆發。

Wikibon預測,4年後分佈式存儲將超過傳統存儲,10 年後傳統存儲基本消亡。未來的存儲市場 30%是類似於Facebook、BAT為代表的超大規模雲存儲,70%則是企業級的分佈式存儲,而其中超過一半以上將是超融合架構。IDC預測全球超融合市場將達到60%的年複合增長率,在2019年將達到近40億美元的規模。

華為拿下中國超融合市場第一,到底有什麼獨門秘籍?

為什麼超融合市場如此炙手可熱?這要從企業IT架構的演變史說起,從 1956 年出現第一臺磁盤介質代替打孔卡的磁盤存儲系統開始,IT技術的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80 年代的IT基礎架構是以主機和DAS為主,90 年代開始出現了NAS和SAN 存儲設備,服務器+存儲的架構成為了主流。2000年伴隨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傳統的服務器+存儲的架構已經不能滿足業務的需求,催生了分佈式,雲化的技術。

不過,這種針對互聯網的架構並不適合全行業的私有云演進,出現了很多新的挑戰,如:安裝部署複雜,硬件來自多廠商,規劃、部署、調優需要豐富的經驗支撐;多廠商設備售後支持界面多,解決問題慢;虛擬平臺部署和管理複雜,運維費用仍然維持增長趨勢等等。這讓超融合應運而生,超融合將計算、存儲、網絡、管理等資源集於一身,既有分佈式Scale-out架構的高性能、高可靠、彈性擴展和低成本的優勢,同時又將管理大大簡化,成為企業從傳統IT架構雲化一步到位的選擇。

或許用具體的案例更能說明超融合的價值所在。以中國石油為例,其ERP系統承載著集團勘探、油田、煉化、銷售、管道、裝備製造等多個板塊,近百家二級單位的財務報表系統。但是,增長迅速的系統數據量,使得數據倉庫的數據抽取速度逐漸難以跟上用戶分析的需求,報表的生成速度較慢,關鍵績效指標的數據顯示時間長,數據庫I/O讀寫速度成為系統性能的主要瓶頸。數據分析和報表生成滯後於經營現狀,不能滿足實時決策分析與信息披露的需求。

在部署華為的超融合解決方案之後,中國石油ERP有了煥然一新的改變,採用56Gbps Infiniband網絡、高性能ES3000 PCIe SSD卡和分佈式塊存儲技術,使數據持久化時延低至150μs,低於業界平均時延50%-75%。可支持1000個並行任務,滿足大規模併發訪問需要,提高存儲網絡帶寬約6倍,提升HANA數據庫加載性能約50%。180億條數據的複雜查詢時間由17秒降低到3秒。

華為拿下中國超融合市場第一,到底有什麼獨門秘籍?

中糧可口可樂的實踐也很有代表性,其IT系統最初採用的是小型機,隨著業務類型和規模的持續增加,IT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運維難、升級難,業務上線速度慢。華為為中糧可口可樂提供了FusionCube融合一體機系統,藉助於彈性私有云計算平臺能力和分佈式並行存儲系統和虛擬化雲平臺軟件,幫助中糧可口可樂升級信息化平臺,實現企業數據庫、ERP、CRM、exchange 郵箱、OA 及 HR 等核心 IT 業務由傳統 IT 架構全面向彈性雲計算平臺的遷移與部署。

這種切換帶來的效果是驚人的,據中糧可口可樂相關人士介紹,採用超融合方案後,部署週期縮短60%以上,機房空間節省70%以上,管理成本降低30%。同時,通過提升數據庫讀寫性能(數據庫讀寫時間從4.5 ms縮短到0.42 ms),使得關鍵業務性能提升近10倍。

在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企業的IT設施不再僅僅是支撐系統,而是變成了新的競爭力的引擎,要雲化,部署超融合是必由之路,這才是超融合大爆發的原因所在。而憑藉著技術和開放這些獨門秘籍,華為在超融合市場牢牢地佔據了第一的位置,而且依然在高速增長。

一切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