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崗招聘複習——教育與教育學

1.從詞源學上看,不同語言的“教育”一詞,都與(兒童)的培養有關。

2.(人類生產勞動)的進行,是生產教育的最具基礎性的條件;(語言)的形成則是教育產生的另一重要的社會條件。

3.關於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說)和(模仿起源說),蘇聯教育界則堅持教育起源於(勞動)的觀點。實際上,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

4.(學校)的出現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對獨立形態的標誌,自此以後,教育就有了兩種形態:(專門化)的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

5.古代社會中學校教育為社會統治階級(政治)服務的功能佔中心地位,近代以後,社會要求學校教育為(社會物質生產)服務,為(科學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服務。

6.從形式看,教育經過了從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過程。

7.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徵。

8.中國最早的學校稱為(庠序)之學,其宗旨在於(明人倫)。

9.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禮、樂、射、御、書、數)。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定為《四書》、《五經》。其中,《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10.(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軍人)。

12.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13.(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中。他主張“性相近,習相遠”和“有教無類”,重視啟發教學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詞。”(啟發)一詞由此而來。

15.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論述教育教學的專著是(《學記》),它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開而弗達)”等觀點。

16.蘇格拉底主張(產婆術)。柏拉圖認為人類要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其代表作是(《理想國》)。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最早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其代表作是(《政治學》)。

17、(誇美紐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每一個人”。

18、盧梭宣揚自然主義教育的作品是(《愛彌兒》)。

19、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兒童的一切天賦力量。

20、洛克提出(白板說)。他主張(紳士)教育。

21、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標誌著科學教育學的誕生,他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教育價值的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他提出教育的四個形式階段:明瞭、聯想、(系統)、方法,強調(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22、《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的作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或改組”等觀點,主張“做中學”。

23、凱洛夫教育學分為總論、(教學論)、德育論和學校管理論四個部分。

24、《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佈於(1985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頒佈於(1993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頒佈於(199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