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傳統車企只剩兩三家?李書福說的未來還要很久才來

全球传统车企只剩两三家?李书福说的未来还要很久才来

2018年初,李書福在吉利控股入股戴姆勒集團後曾表示,未來世界上傳統車企將只剩2~3家。

不久前,接連有消息稱,吉利將攜手跨行業資本入股北汽,寶能等資本謀求控股奇瑞。雖然之後都被當事人以“胡說八道”否認,但仍有不少業界人士認為,該消息能被曝出必事出有因。

此後,《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徵求意見稿)》)傳出。《規定(徵求意見稿)》中提到,支持國有汽車企業與民營汽車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強聯合,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車企業集團。

國家推進國有企業“混改”的目的不言而喻,增加國企資金實力、激發國企活力。

北汽和奇瑞的傳聞、國家鼓勵混改,這一切似乎印證了李書福所言非虛。我國車企融合、淘汰的大潮真的已經席捲而來?不少人甚至預測,2020年左右,我國傳統車企或只剩三到五家。

但是,億歐汽車認為,李書福“傳統汽車製造業將走向融合”的判斷也許沒錯,但 大規模車企淘汰的現象恐怕還有很久才會到來,並非近三五年足以完成。

北汽奇瑞混改存在現實基礎

可以說,北汽混改存在一定的現實基礎。2017年,北汽集團旗下僅合資公司北京奔馳運營良好。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北汽自主板塊由於自身競爭力不足導致銷量下滑嚴重 ,其中紳寶品牌銷售更是同比下降57.2%至8.6萬輛。今年前4月,北京汽車自主品牌累計銷量僅4.6萬輛,比去年同期再下滑37%。在業績下滑的同時,北汽還出現了人才流失問題:今年初,原北汽集團黨委常委、北汽集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峰和原北京汽車副總裁、銷售公司總經理蔡建軍相繼離職。

全球传统车企只剩两三家?李书福说的未来还要很久才来

就在“吉利入股北汽”被爆出的第二天,5月16日,有消息稱:寶能將入股奇瑞汽車。後續又有消息透露,打算通過混改入股奇瑞汽車的不只寶能一家,復星國際、鼎輝投資和正道集團董事會主席仰融都在參與競標。

5月底,網上爆出猛料:5月29日下午,奇瑞汽車第二屆第九次職工代表大會上全票通過了公司股權轉讓的決議,奇瑞擬以不低於200億元現金注入方式引入外來投資者,而讓出的股權竟達到了51%。如若消息屬實,這意味著,這家國企將向外來資本交出控股權。

2017年,曾穩坐自主品牌“一哥”的奇瑞汽車銷量跌至41.8萬輛,僅為去年自主銷冠吉利的三分之一,與巔峰時期的2011年相差26.4萬輛。 除了外部市場競爭加劇,週而復始的“轉型”、營銷團隊持續動盪也加速了奇瑞近年來業績的下行。 與此同時,奇瑞汽車去年淨利潤已不足3億元,今年一季度更是虧損了6.76億元。可以說,混改已成為奇瑞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三大央企加強合作 合併仍非大勢所趨

在北汽、奇瑞成為混改“主角”之前,站在汽車業國企改革風口浪尖上的企業一直是一汽和東風。作為共和國長子和次子,關於一汽與東風合併的猜想已持續兩年有餘。

5月11日,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與長安汽車母公司兵裝集團高層互相換崗的消息被爆出。東風汽車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衛東調任兵裝集團副總經理;東風汽車集團副總裁、東風有限執行副總裁雷平調任一汽副總經理;一汽集團總經理助理兼產品規劃及項目部部長尤崢調任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這已是三大央企之間的第三次高管換防。

除了高管換防,三大央企間的合作也在加強。2017年4月,一汽集團、東風集團以及其他企業共同出資100億人民幣,在安陽市合資成立“中國一汽東風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當年12月,一汽、東風、長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圍繞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走出去”以及新商業模式探索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增強三方的核心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近日,一汽與東風又達成新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零部件公司。

全球传统车企只剩两三家?李书福说的未来还要很久才来

實際上,一汽與東風新成立的合資零部件公司規劃2023年實現2.6億元營收。也就意味著,根據規劃,共和國長子與次子即便有合併計劃,預計也不會在2023年之前。此外,長安此前也發佈了2025規劃,規劃中並未提及其他兩大央企。

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汽、東風、長安三方可能會加強合作,甚至有望組建聯盟,但“合併”恐怕並非三者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最大國企仍未開始改革 三五年內大融合不現實

可以說,面臨混改的畢竟是少數,大批企業仍未涉及其中。除去北汽與奇瑞的混改外,近期陷入“被合併”傳聞的國企僅川汽野馬一家。可以看出,陷入重組傳聞的僅為少數業績下滑的企業。

同樣是汽車製造業大型地方國企,在北汽、奇瑞面臨混改的消息不斷刷屏的當下,上汽、廣汽卻並沒有任何改革的消息傳出。

上汽集團是我國汽車業當仁不讓的“一哥”,旗下兩大合資公司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的銷量長期排名我國汽車業前三位。2017年,上汽集團實現整車銷售693萬輛,營業總收入8706.39億元,兩大數據均大幅領先第二名。與此同時,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榮威和名爵以及上汽大通都實現了快速增長,2017年上汽集團新增的44萬輛銷量中,自主品牌增量貢獻佔比達51.6%。

與上汽大體量不同,廣汽集團的優勢則在於增速。2017年,廣汽集團實現銷售整車200.1萬輛,同比增長21.27%。廣汽旗下五大整車企業銷量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自主品牌車型去年銷量增幅為36.7%。雖然銷量排不進前五,但廣汽集團2017年總營業收入達到715.75億元,同比增長44.84%;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07.86億元,僅次於上汽集團,增幅更是達到71.53%。

也許,在其他車企的改革實驗取得成功之後,上汽、廣汽這類發展態勢相對較好的國企才可能進行嘗試。 畢竟以上二者目前都在不斷前進中,並沒有改革的迫切需求。 但北汽和奇瑞的混改還未真正開始,汽車產品的開發週期長達兩到三年,想要真正顯現成效又會在何時?

頭部企業仍將持續向上 變革不會像龍捲風

當然,未涉及整合改革的國有車企不僅上汽與廣汽,還有已與大眾合資的江淮汽車、成功攜手雷諾的華晨汽車等。所以, 僅就國企方面來看,我國車企數量想要在近幾年內縮減至三到五家並不現實。

而在民企方面,吉利、長城近些年發展勢頭正猛,新高端品牌也才剛剛推出,並擁有良好的市場表現。鑑於汽車產品一般都擁有5年左右的生命週期,吉利、長城近年不會出現明顯衰退。再加上已被福特看中的眾泰、已與小鵬汽車合作的海馬汽車等車企。可以說,民企也很難在短期內消亡至僅剩五家以內。

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任何領域都有可能出現優勝劣汰,當然也包括汽車領域。未來,定會有一些國有企業將會面臨被合併、被混改的情況,部分民營企業甚至可能會關門大吉。但是, 這些即將被淘汰或者面臨改革的企業,或因遭遇資金問題,或因體量較小、無足夠的核心競爭力。

時代在變,汽車製造業也在變。在走向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和共享化時代的過程中,上汽、廣汽、吉利、長城、長安等領先的中國車企也在不斷自我升級。然而,根據我國汽車製造業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 預計這些頭部企業仍將長期存在下去。

在億歐汽車看來,向著正確方向腳踏實地前進的汽車製造商們並不不要恐慌,繼續向前進發。變革會來,但絕不會像龍捲風般席捲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