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蒙拾·五月榴花照眼明

文/藍紫青灰

“五月榴花照眼明”出自朱熹的詩《題榴花》,全詩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五月的石榴花開得明亮,可惜沒人來欣賞。朱熹並不以詩名見長,但這首詩流傳很廣,尤其是這一句,確實是寫得好,寫出了石榴的特徵。石榴花是極鮮豔的紅色,在一片濃綠色石榴葉的映襯下,分外耀眼。

國人都知道,石榴原名安石榴,漢武帝的時候派張騫出使西域,自安石國帶回,因此叫安石榴,後世簡稱石榴。晉代張華撰《博物志》,上面有記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按有學者考證,說安石為應為Ansek或Arsak或Ansak,譯名為安息。安息這名字我們就熟悉多了,是古代伊朗。

這裡有一句很費解,“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看上去像是塗林也是一個地名。非也,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安石榴第四十一》中就寫過:“張騫為漢使外國,得‘塗林’。塗林,安石榴也。”塗林顯然是音譯,也有寫作荼林的。

同是北魏人的楊炫之所著《洛陽伽藍記》裡有關於荼林的描述:

白馬寺浮屠前荼林、蒲陶,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林實重七斤,蒲陶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京師語曰:“白馬甜榴,一實直牛”。

荼林、蒲陶並列,一為石榴,一為葡萄。看來白馬寺這地方土肥風水佳,種出的瓜果像是經過了航天育種,個頂個的大。石榴一個有7斤重,葡萄比棗子還大,還甜。當時京城的人說:白馬寺的甜石榴,一個石榴頂頭牛。

石榴除塗林外,還有好聽的名字,一名丹若,這是從它的顏色來的名字;一名金罌,則是從它的形狀,罌是罐子,石榴有束腰有撇口,還真像只罐子;有一種味最甜者,名天漿。這幾個名字,都是形容的果子。

石榴除了果甜,花也很美。石榴花除了最常見的大紅色,還有白色、黃色、瑪瑙色;另有紅花白邊、白花紅邊等等。還有一種,花心裡再長小花,瓣重疊如起樓臺,名重臺榴。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中湘雲和她的丫頭翠縷往大觀園去,一路上見景說話,翠縷道:“他們那邊有棵石榴,接連四五枝,真是樓子上起樓子,這也難為他長。”這裡的樓子,指的就是重臺。一般梅花和荷花重臺多見,石榴花重臺我還沒見過。

情節在這裡著重提一下石榴,一是時令到了,前兩回剛寫了過端午節,元妃從宮中賜下禮物來;二是藉機點一下元妃。元妃的判詞有一句是“榴花開處照宮闈”,賈府園子裡的石榴樹品種好,樓子上結樓子,可見其勢正盛,元妃便是這朵重臺榴,如火似焰,火紅一片。

石榴為落葉灌木,春末發新葉。若不知石榴開花為什麼顏色,可以觀察石榴新葉,新葉發紅開紅花,新葉吐綠,則開白花、黃花或瑪瑙色花。新葉顏色是區別花色品種的重要標誌,此為植物花色的相關性所致。石榴開花,邊開邊結,花與果並生枝頭,碩果罅裂,紅裙如張,綠葉交掩,夏景最妙之。

石榴開花,花托肥厚如鍾,花瓣薄皺多褶,層疊重重,收於託內,瓣尖微撒,如八幅紅裙盡束襦下,後世乃把女子紅裙命名為石榴裙,形色意態俱佳。寫石榴裙的詩句很多,最早是南北朝何思澄有“風捲葡萄帶,日照石榴裙”之句,葡萄和石榴總是在一起,是吉祥二寶;梁元帝蕭繹《烏棲曲》中有:“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是用芙蓉花顏色的帶子系石榴紅的裙子,倒也好看。李白詩有“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美人助酒於木蘭舟上,十分愜意。萬楚則乾脆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石榴花好無辜啊,借用了人家的名,還要說人家好妒,莫如“春生翡翠帳,花點石榴裙”,來得大方。

·花草蒙拾·五月榴花照眼明

藍紫青灰植物愛好者,已出版十多部長篇小說和散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