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引自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

——典出《莊子·內篇·人間世》

講話原文: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成果,指導黨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正所謂“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釋文:這句話的意思是:道不能繁雜,繁雜就會多,多了就會亂,亂了就會憂慮,憂慮太多自己都救不了,也將難以救他人,救天下。“雜”、“多”、“擾”、“憂”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最終導致“不救”。莊子藉此強調人生之道要專一,要有始有終,不能有太多的雜念,思想太過複雜只會給自己增添困擾,只會讓自己心煩意亂,最終難堪重負,一事無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