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互聯網基因、全產業鏈佈局,決定偶像養成節目成敗

2005 年的“超女”開啟了國內選秀時代的大門,但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選秀、偶像養成市場卻並沒有持續當年的生命力。

十多年來,偶像養成節目在國內熒屏從未間斷,但無論從流量熱度、造星能力、製作體量、粉絲黏性還是全民參與程度,直到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出現,才真正宣佈偶像養成節目元年的到來。

為何在“超女”時代後,直到2018年才誕生偶像養成爆款節目?如今偶像養成節目的成功又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影響?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粉絲養成促成偶像養成

偶像塑造需要成長過程,而成為偶像的基礎就是積累足夠的粉絲群體,粉絲養成其實正是偶像養成節目想要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前不久頗受爭議的《偶像練習生》節目時長問題。正常情況下,一檔綜藝節目的時長在一個半小時左右,而“偶練”最長則達到三個多小時,明明知道這樣的時長會多少讓觀眾有些收視疲勞,“偶練”又何苦來哉?

原因其實很簡單,節目雖定位“偶像養成”,但實際上幾個月的比賽週期並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真正讓選手去學習、進步,畢竟按照常規日韓男團女團的養成周期,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這顯然在國內市場是達不到的。

節目中的練習生實際上大多都是有經紀公司的年輕藝人,對於唱歌、跳舞等方面的學習訓練在參加節目前其實已經完成,但節目的觀眾是看不到的。於是, 節目組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更多能突出練習生的個性化標籤,讓粉絲們看到選手臺下的努力,這也正是節目增加時長的主要原因。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偶像養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粉絲養成的過程,短短几個月的比賽過程中,需要不斷對練習生每個人的性格特徵、才藝甚至外形進行呈現,才能保持得住粉絲黏性,繼而保證練習生在出道後還能保持固定的粉絲群體和一定時間的熱度。

另一方面,粉絲在養成過程中,主動決定練習生的去留、出道與否,於是在每兩期節目播出間隙後一週,粉絲為自己的偶像拉票,這個過程中粉絲會有一種情感陪伴和成就感。這其實跟當年“超女”火爆,粉絲們大街小巷拉橫幅、送禮物拉攏人氣為心儀選手投票的現象是一樣的。

互聯網基因強化粉絲黏性

無論是《偶像練習生》、《創造101》還是當年的《超級女聲》,盤活粉絲經濟、實現粉絲養成是關鍵。而相比“超女”,《偶像練習生》與《創造101》還有一個成為爆款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互聯網基因的加持。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我們可以回想2005年“超女”火爆時期,雖然每期節目播出總能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但回想起來其實節目的傳播宣傳途徑很有限,在那個互聯網還不那麼發達的年代,能依靠實體傳播來維持每一週的熱度實屬不易。

而相比之下,《燃燒吧少年》《星動亞洲》《蜜蜂少女隊》等諸多在電視平臺誕生的偶像養成類節目則因為缺乏互聯網基因,播出效果不夠理想。

如今在互聯網基因的加持下,網絡平臺誕生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意外成為了爆款。一方面,互聯網平臺的受眾大多是90甚至95後、00後的年輕用戶,而他們與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其實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節目透過強大的互聯網基因能夠更有力的聚攏粉絲全程,針對粉絲進行“偶像運營”,誕生出更多的互動玩法增強粉絲黏性。

互聯網平臺誕生的偶像養成節目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除每期正片節目以外, 週中還會持續釋放海量素材、片花、衍生節目、各種投票通道以及各種高傳播度的表情包來進行“病毒式傳播”,讓粉絲黏性、參與感大大增強, 無形中產生了“粉絲養成偶像”的效果,粉絲積極性被大大調動。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解決了商業變現和後續開發問題

相比日韓成熟的“練習生”機制,國內偶像養成市場還稍顯青澀。在韓國,一個潛在偶像的訓練週期至少需要兩年,最長需要八年時間。以兩年時間舉例,其中包括一年的培訓時間和一年的專輯等作品製作時間,而每個練習生的投入每年至少需要10萬元以上。

實際上,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和進化,國內偶像養成市場已經比過去成熟得多,相比過去類似的節目,《偶像練習生》、《創造101》除了互聯網基因的助推之外,還因為整個賽制解決了過去偶像養成節目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

快速商業變現和節目結束選手出道後的後續開發。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過去國內市場所謂的偶像養成節目內核其實還是“選秀”,無論是節目本身還是選拔出來的選手,生命週期往往只停留在節目播出時的幾個月,所謂“出道即巔峰”指的就是這樣的尷尬境遇。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相比之下,如今的偶像養成節目從個人競爭演變成為廠牌競爭,大多選手都是已簽約經紀公司的藝人,出道後本身單個藝人所在的經紀公司也會對其進行培訓及商業包裝及推廣,而節目中無論是九人還是十一人的出道組合還會單獨以團隊名義簽約經紀公司,對組合進行後續培訓和全產業鏈的商業開發,最大程度釋放自身IP價值。

例如, 《偶像練習生》就是與知名節目製作和經紀人葛福鴻成立一家單獨的公司,對最終出道的團隊進行從經紀到製作的全方位獨立運營,產業鏈規模化運營。 節目結束後,愛奇藝安排組合前往美國集訓和錄歌,並對接錄製“跑男”、“快本”等頭部綜藝。這也就解決了偶像養成節目出來的藝人商業變現和後續的培訓、開發問題,增強了藝人在娛樂圈的熱度生命週期。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有業內人士估算, 偶像整條產業鏈的規模至少是電影票房的兩倍,據此測算我國偶像市場規模至少在1000億以上,

而如何更廣、更深、更多元地鏈接藝人培訓、宣發、經紀三個產業環節,從而更大限度釋放偶像IP的商業價值,將是未來偶像養成節目研究的重要課題。

粉丝经济、互联网基因、全产业链布局,决定偶像养成节目成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