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社會是指什麼

後工業社會是指什麼

丹尼爾·貝爾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

美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社會學家,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職務。

主要著作有《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等。

1973年,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在這本書中貝爾提出了後來廣為流傳的“後工業社會”的概念。

從工業社會出發,可以將社會分成三種類型: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

前工業社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機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農業、漁業、採礦等消耗天然資源的經濟部門為主的社會形態。

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徵是大機器工業生產取代了以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經濟部門主要以製造業即第二產業為主。

後工業社會是工業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後工業社會的關鍵變量是信息和知識,主要經濟部門是以加工和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甚至第四、第五產業,諸如運輸業、公共福利事業、貿易、金融、保險、房地產、衛生、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

工作失去宗教意義上的號召力,視覺文化取代印刷文化

“後工業社會”成為反思工業社會、現代性的重要名詞。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是技術—經濟領域與文化領域的斷裂與衝突。

在技術—經濟領域,由於崇尚節儉勤奮的清教倫理,演化到現代意義的消費社會,使得工作失去了宗教意義上的號召力,工作倫理發生了變化,工作不再是證明自己德行操守的拯救階梯,而是世俗意義的生存之道。

從文化領域看,大眾傳播導致的電子傳媒革命,消除了階級隔閡,宣揚喧囂的、表層的大眾文化消費形態。

宗教生活的崇高感、價值觀逐漸為現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所取代:電視成為窺視的窗口和娛樂的道具;自我奮鬥與成功人士成為榜樣;頹廢與呻吟是白日夢的避難所。

在貝爾所稱的後工業社會,視覺文化替代了印刷文化,將印刷文化所保留的靜默、反思空間滌盪一空。一切震驚、感動、揪心,都會伴隨著頻道的切換一閃而過,生活本身被戲劇化、情緒化,人們久居其間不覺其味。

後工業時代五大特徵,與“幸福”、“寧靜”毫無瓜葛

貝爾指出,後工業時代有五大特徵:

從製造經濟到服務經濟;

專業人員取代企業主居主導地位;

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

技術發展是有節制的;

決策制定依靠新的智能技術。

在後工業社會中,成長最快的集團是受過高等教育專業技術階級,他們在社會中起支配作用。在這個結構中,專業人員處於最高地位,在其之下的是技術人員、半專業人員等,最下面是藍領工人。專業人員階級由四大階層組成:科學階層、技術階層、行政階層和文化階層。

新的社會權力基礎從財產標準或者政治標準轉移到知識標準。原先工業社會中處於統治地位的企業家,不得不讓位於新的人物,即掌握新的智力知識技術的科學家、專業人員和工程師。大學和研究所將成為權力的所在地與動力源。

貝爾強調了信息的重要性,即新出現的信息經濟學。後工業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都與信息的蒐集、傳遞、過濾、使用有關聯。在這個時代,信息技術不僅對經濟結構和勞動力構成帶來了變化,而且正在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從而使得社會的勞動者的絕大多數從事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的工作。新社會的戰略資源是信息,儘管信息並非唯一資源,但卻是一種最為重要的資源。面對這種情況,“合作的”戰略將比“競爭”的戰略更適合於信息的擴散和使用。

貝爾並非要讚美這些特徵裡顯露無疑的進步主義,而是反思這種圖景只與“增長”、“競爭優勢”、“財富”相關,而與“幸福”、“寧靜”毫無瓜葛。


貝爾其人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是當代美國大名鼎鼎的學者和思想家。注意,別將他與另一名同名學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搞混。

貝爾在學術界和思想史上穿透力特別深刻的三部著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工業化後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被公認為是未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它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趨勢》一樣,引領了未來學的風潮,並且在世界範圍內激起巨大反響。

1967年時,貝爾預測了互聯網的興起,丹尼爾•貝爾在那時寫道:

“我們可能將會看到一個全國性的計算機聯網系統,人們在家中或辦公室中登錄這個巨大的計算機網絡,提供和獲取信息服務、購物和消費,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行為。”

貝爾樂於稱自己是“一個經濟上的社會主義者,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者和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

1、李靜鷗:《關於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理論的解讀與思考》

2、李翔:《丹尼爾•貝爾和他的三本書》

3、段永朝:《互聯網思想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