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不仿製米-171?

Wind63

眾所周知,直升機一直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短板,而能夠用在我國西北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的直升機就更是短缺,以至於在2008年那場發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當中傾盡全國之力也拿不出幾架像樣的可以投入到抗震救災的救援當中。

當時能夠勝任高海拔地區救援的力量也就是那不到二十架的老舊S-70C“黑鷹”,和一部分從俄羅斯引進的米-171,這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是很尷尬的,這也是後來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一現狀,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直升機工業,後來也就有了直-18、直-20、AC-313等機型。

中國為何不仿製米-171?

那麼在當時我們國家還不具備高性能直升機設計能力的情況下為何不直接仿製俄羅斯的米-171呢?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主要還是兩個原因,一個是關於性能和發展前景,另外一個是市場的因素。

關於性能和發展前景方面,米-171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蘇聯米里設計局1958年設計的米-8,北約代號“河馬”,它是米-8T和米-17的最新現代化改進型,於1988年完成設計,1991年開始投入生產。

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3011千克,標準起飛重量11100千克,空重7055千克,機長25.35米,機寬2.5米,機高5.54米,採用五片槳葉的主旋翼直徑21.29米,尾槳直徑3.9米,配備兩臺最新型的VK2500渦軸發動機,單機最大輸出功率1800千瓦,最大飛行速度26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40千米/小時,機內最大裝載乘員26人,最大載重4000千克(機內),3000千克(外吊),實用升限5000米,最大無地效懸停高度1760米,最大航程500千米。

中國為何不仿製米-171?

從以上的技術指標來看,該機已經算不上先進,主要是機體的空重偏大,影響了有效的載重量,尤其是其主旋翼系統屬於第二代的全金屬鉸接式槳轂,與美國的“黑鷹”處於同一水平,甚至還要更落後一些。全金屬鉸接式槳轂的結構非常的複雜,保養維護困難,震動也非常嚴重,與現在國際上流行的第三代球柔性槳轂差距較大,這也是我們國家不願意再投入資源仿製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點就是市場的因素。自從蘇聯解體之後,其國內很多的軍用裝備都流落到國外,中國也進口了不少,甚至很多都是以易貨的方式轉讓過來的。即使是最新型的米-171E,該機的市場價格也僅有3000萬人民幣,也就400多萬美元一架,如此低廉的價格根本沒價值仿製,直接買過來用還更划算。

中國為何不仿製米-171?

不過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直升機不可能全靠進口。事實上,我們國家近年來在直升機的研發和製造上的投入非常大,研製的幾種新機型都是直接緊跟世界最新的潮流,開發出自己的五葉式球柔性槳轂,並且規劃構建出了一條從1噸到13噸的一系列產品譜系,20噸以上的重型直升機研發也已經提上了日程,一步一個腳印的實現直升機工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