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成為的大數據群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就是元數據。元數據就是對數據本身進行描述的數據,聽起來有點繞,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幅畫本身,就是數據,而這幅畫的作者、完成時間、尺寸、價格等等,就是它的元數據。再比如,你媽給你介紹了一個對象,和你說了這個人的年齡、身高、體重、收入、愛好,這些就是元數據。這時候雖然你不認識這個人,但你心裡還是對他有個基本的印象。

  元數據有兩個價值,一是能從側面描述對象;二是可以做到結構化和信息化。舉個例子,我們要判斷一幅畫值不值錢,除了找專家鑑定,還可以通過元數據來判斷。比如,這幅畫是名家的還是二流畫家的?這幅畫是畫家鼎盛時期的作品,還是年輕時的作品?這幅畫是不是畫家擅長的領域?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大概也能估計出這幅畫的價值,雖然可能有誤差,但這種方法是很科學的。

  那用元數據描述對象比單純用數據描述對象強在哪兒呢?舉個例子,你媽給你了100個相親男士的資料,一個一個翻,幾天都翻不完。但如果你把你的要求告訴你媽,比如身高多高,體重多重,年齡多大,收入多少,然後再讓你媽幫你按照條件篩選一下,你找對象的效率就高多了。當然,這個方法是會有失誤的,說不定真愛就被篩掉了,但總的來說概率還是很小的。

致我們終將成為的大數據群

  瞭解了元數據之後,我們再說說大數據應用的三個階段。

  大數據應用的第二個階段是創造價值。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數據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比如,中國最熟悉老百姓消費習慣的,不是某個機構或者協會,而是淘寶;擁有最全面個人信用信息的,不是銀行或者諮詢公司,而是支付寶。道理很簡單,我們的所有消費和交易行為都在某個平臺上,而這個平臺又有所有數據的記錄,那這些數據本身就是產品。如果把消費行為的數據賣給廣告商,廣告商就可以定向給你投送廣告;如果把信用數據賣給銀行,銀行就可以判斷出你的信用程度。

  從另一個角度看,通過我們行為數據這些元數據,我們已經在慢慢被量化的信息給描述出來了。比如你一年花了多少錢、在哪方面花的錢等等,就能讓別人通過數據對你有個大概的認識了。所以,大數據應用的第三個階段是塑造我們。

  所以,大數據的作用不會只是簡單幫我們做決策,它最終的形態就是可以用海量的數據描述具體的個體。也就是說,未來的大數據可能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精準描述事物是大數據自身的特點也會發展的方向之一。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我們使用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通過設備積累的數據對我們的行為進行描述,其結果的精確性將越來越高。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我們的潛在需求被滿足的幾率會越來越大,最終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好。但反過來講,在一個趨近於高度透明化的社會中,每個人將難以再有秘密可言,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會被表現出來的行為數據所記錄,而這樣的數據同樣易於被傳播。具有“雙刃劍”效應的大數據技術呼籲社會監管,但同時更要求個人的行為規範,面對未知的來自於網絡社會的風險,修身正己是最好的迎接“無秘社會”來臨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