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奮力把汕尾建設成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

汕尾:奋力把汕尾建设成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汕尾海岸線全省第二長,且緊鄰珠三角東岸,擁有不可比擬的後發優勢。彭文昌 攝

汕尾:奋力把汕尾建设成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汕尾是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圖為海豐紅場。資料圖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汕尾建市30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汕尾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格局,精準把握“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的全新定位,後起爭先、奮發有為,奮力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

近日,汕尾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強調要牢牢把握區域發展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打牢發展基礎,強化產業支撐,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要抓住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全面與深圳對接、交流、合作,推動汕尾在新起點上實現大發展;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全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激發全市上下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聞雞起舞、日夜兼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幹勁攻堅克難,把發展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內生動力,奮力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把握區域發展格局變化

在當前全省著力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下,汕尾發展迎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汕尾處在珠三角外溢效應第一圈層,是粵東西北地區中最靠近大灣區的東岸城市,最容易享受到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外溢紅利。同時,汕尾也是珠三角海岸線向粵東延伸的重要戰略支點,在臨港工業、先進製造業、濱海旅遊等方面與珠三角有著密切的產業互補共生關係,是珠三角產業拓展首選地和生產力延伸區。經過這些年心無旁騖向西發展,主動融入珠三角,加之深圳多年的對口幫扶,汕尾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每當烈日漸漸西下,善美廣場的人流隨之彙集,男女老少們紛紛朝著美麗的海上棧道走去,行走間,他們停下來或自拍或合影,一片歡聲笑語。自去年善美廣場建成後,迅速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首選之地。沿著海上棧道環品清湖綠道繼續徒步,經過汕尾市體育中心、人造沙灘、鳳山媽祖廣場等地,到達羅馬廣場,全長十多公里,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運動休閒條件。

品清湖被當地譽為“母親湖”,是我國大陸最大的濱海潟湖。近年來,汕尾圍繞品清湖大做文章,力促市區擴容提質實現質的飛躍。一方面是開展品清湖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修復岸線、拆除違建、處置非法填海、整治排汙口,取得明顯成效;另一方面是升級改造主要幹道、打通多條斷頭路,向東推進中央商務區文旅小鎮的打造,向西加快金町灣旅遊區建設,市區面積較三年前拓展了80%。目前,環品清湖一帶宜居條件日益成熟,市民滿意度頗高。

市城區除了依託品清湖打好“宜居”牌之外,還在承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在深汕高速埔邊出入口附近,全市最“火”的產業集聚地——紅草產業園正如火如荼地加快建設,園區已有35個項目在建或建成投產,投資總額285億元,預計年產值達500億元,同時還有35個項目等著供地進園。同樣,海豐生態科技城、陸河新河工業園、陸豐產業園都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目前,各大園區配套逐步完善,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與珠三角進行產業共建的平臺載體日益成熟,產業建設有了堅實抓手。

品清湖只是汕尾海洋資源的其中一個招牌。汕尾是海洋大市,全市海域面積居全省第一位,海岸線居全省第二位,海島數量居全省第一位,海水質量居全省首位。從品清湖出發,沿著海洋經濟帶一路向東,先到紅海灣開發區。紅海灣被譽為“粵東麒麟角”“遮浪奇觀”,有“中國觀浪第一灣”之稱,近年來被確定為“廣東省濱海旅遊產業示範園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入選“廣東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範點”“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及國家級海洋公園,目前正致力打響濱海度假、海鮮美食、運動休閒、特色文化等旅遊品牌,吃住行遊購娛等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繼續往東走,來到了碣石灣,沿途經過大湖溼地(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金廂灘、碣石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陸豐沿海經濟帶上的兩大重點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的中廣核陸豐核電、總投資640億元的甲湖灣清潔能源基地,建成投產後,後發優勢明顯。

隨著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多點啟動、全面提速,汕尾與珠三角的距離將進一步縮短。目前,深汕城際捷運正式運營,深汕高速公路正在全線改造拓寬,天汕高速和廣汕、汕汕高鐵汕尾段等已開工建設。按計劃,今年香港至汕尾將實現高鐵無縫對接,2021年左右廣汕、汕汕高鐵將同時通車,屆時汕尾將完全融入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

難能可貴的是,汕尾還有140多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有近140萬人口在珠三角等地創業就業,有2.5萬家在外鄉賢企業,鄉賢力量是汕尾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近年來,汕尾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打好“鄉賢”牌,引導鄉賢回鄉投資、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海豐縣新山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將農會舊址、部隊舊址、烈士故居整修等納入規劃,打造具有紅色特色的新農村;陸河縣螺洞村打造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梅花連片觀賞基地,被譽為“世外梅園”;陸河縣歐田村引進名企打造鄉村田園文化旅遊綜合體,引領陸河鄉村全域旅遊提速發展;去年陸豐鄉賢龔俊龍、吳遠港先生共捐款8億元助力陸豐教育衛生事業。今年初,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委農辦發佈的首批10位“南粵新鄉賢”中,汕尾籍3人上榜,龔俊龍、蔡錫亮、林國芳分別榮獲“助學育才新鄉賢”“產業建設新鄉賢”“愛心奉獻新鄉賢”稱號。

站在新的起點上,汕尾將圍繞打造能源產業基地、濱海旅遊目的地和承接珠江東岸產業轉移核心區的目標定位,依託優越的海洋資源,進一步規劃發展海洋經濟,高起點謀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海岸延長線,對接大灣區實現產業互補、產業一體化發展,提升宜居城市建設水平,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

抓住深汕合作重大機遇

2011年省委、省政府批覆同意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年又通過制度創新對合作區體制機制作了調整,此舉有利於全面深化深圳與汕尾的對口幫扶關係,有利於帶動汕尾實現大發展,為全省乃至全國區域對口幫扶工作提供有益經驗探索。站在新起點上,汕尾把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作為一個重大機遇,力求通過與深圳的對接、學習、交流、合作,推動汕尾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汕尾將從全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出發,積極支持和配合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和開發建設工作,與深圳一道,齊心協力把合作區規劃好、建設好、發展好,把合作區打造成具有國內標杆意義、全球一流水平的產業新城、濱海新區。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充分調動合作區內汕尾幹部的積極性,配合抓好合作區體制機制過渡期的各項工作,特別是在徵地拆遷、社會事務管理、維護穩定等方面發揮作用,確保合作區各項工作平穩有序移交過渡。

更為重要的是,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後,相當於把“特區”搬到了汕尾的“家門口”。汕尾將認真按照省委的部署,把自己擺放到當年深圳的位置上,主動接受深圳輻射帶動,乘勢推動經濟發展。

具體來說,汕尾要全面學習深圳先進的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和發展經驗,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和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謀劃發展,特別是對照與深圳交通、產業、政策、公共服務四個“一體化”的努力方向,把汕尾發展與深汕特別合作區未來發展定位緊密結合起來,與深圳東進戰略和產業梯度轉移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力爭充分利用好深圳發展的外溢效應,同頻對標、精準對接,積極打造一批產業承接平臺,完善配套設施“硬環境”和管理服務“軟環境”,主動接受深圳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輻射帶動,把汕尾的生態、資源、空間等方面有利條件與深圳的創新、資本、管理、人才優勢結合起來,謀劃發展好臨港經濟、海洋漁業、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形成與深圳更緊密的產業聯繫,以更有力的抓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奮力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4月份,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發佈一季度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數據,汕尾空氣質量排名全省第一。汕尾在這個位置上已連續保持了三年。這是近年來汕尾推動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最好寫照之一。

海豐溼地則是汕尾一直引以為傲的綠色發展成果。海豐溼地被聯合國溼地公約秘書處授予國際重要溼地,面積達1.16萬公頃,其中大湖鳥島、公平水庫屬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該溼地保護區吸引數十萬只水鳥聚集在此棲息或越冬,種類有200多種,屬於國家、省重點保護的共有49種。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汕尾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該市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海河湖岸線規劃建設管理,以打殲滅戰的決心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如2017年,汕尾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淘汰黃標車1796輛,新投放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600輛,全市保有量達1050輛,佔公交車總數86.4%;落實水汙染防治工作計劃,加強飲用水源管理保護,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國考省考斷面、主要入海河口、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推進新一輪綠化大行動,人工造林14.4萬畝,建設生態景觀林帶69.6公里,實施山體復綠24.8萬平方米;全面開展禁養區整頓清理,關停和搬遷畜禽養殖場戶370個;尤其是可塘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和陸豐東南生活焚燒發電廠一期項目順利動工建設,沒有引發鄰避效應,實現零上訪,兩項工程今年底建成後日處理能力可達2900噸,實現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是汕尾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如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清潔生產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其中,甲湖灣電廠創新18項世界領先技術,實現廢棄“近零排放”,全力打造最環保、最節能、最美麗的世界一流清潔能源基地;海豐赤坑打造漁業與光伏結合的漁光互補項目,實現“一地多收”,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汕尾明確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好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強生態環境監管,紮實開展森林、溼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保護和修復工作,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

全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這幾年來,汕尾以“創文”“創衛”為抓手,推進社會穩定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馳而不息地開展重點整治工作,力促社會大局穩定,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如陸豐禁毒工作順利通過省評估驗收,並報請國家禁毒委“摘帽”;持續30多年的碣石鎮“洋垃圾”走私問題已被連根拔起,順利通過省考核驗收,並在全國打私會議上介紹經驗。

社會治安環境也持續穩步向好發展。2017年汕尾平安建設的一組亮點數據:連續126天沒有發生路面“雙搶”警情,萬人犯罪率比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還低;接報刑事警情和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8%,僅佔全省的0.58%;刑事立案數全省最少;命案發案數降至歷史最低,且100%破案。取得這些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汕尾各界的共同努力。該市將繼續大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全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為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作出更多汕尾貢獻。

事實上,汕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不斷提升。去年省綜治工作考評組對汕尾進行問卷調查,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達到了95%以上;省委政法委委託第三方機構對汕尾開展群眾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滿意度測評,汕尾兩項測評同比增幅全省最高。

汕尾是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海陸豐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經兩輪普查,形成873個行政村及57個鎮的紅色歷史,4300多份烈士資料;除原已認定的106處革命遺址外,普查新增革命遺址509處,核定汕尾革命遺址615處,在全省地市中居首。近年來,汕尾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海陸豐革命文化,加強保護開發革命遺址遺蹟,開展革命光榮傳統教育,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海陸豐革命精神在汕尾代代相傳。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走進汕尾市、縣、鎮三級黨委政府及部門單位辦公場所,很快會被一塊顯示屏所吸引,那就是“曝光臺”,屏幕上持續滾動播出相關問責案例。

辦好汕尾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汕尾堅持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上述就是汕尾全面從嚴治黨的其中一項舉措,全市580個曝光臺同步曝光“為官不為”“庸懶散拖”問題和責任人,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堅決全面徹底肅清李嘉、萬慶良流毒影響,在汕尾決不允許搞政治陰謀,危害黨中央權威;決不允許拉幫結派,搞團團夥夥;決不允許政商勾結,形成利益集團。

汕尾還充分認識到,推動汕尾的改革發展,關鍵靠汕尾的幹部,要凝聚幹部隊伍正風正氣正能量。當前,汕尾幹部群眾在重大發展機遇面前想發展、盼發展、謀發展的願望日益強烈,汕尾市委正努力把全市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凝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力量,推動各項事業在新時代取得新進步。

汕尾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狠抓基層黨建,以村級“兩委”換屆為契機,集中精力打好重點村攻堅戰、軟弱渙散村“換血戰”。如被稱為制販毒“堡壘村”的博社村,自重新選配村“兩委”班子後,再沒有發生制販毒現象;連續3屆9年“兩委”班子不健全的市城區後徑村成功換屆後,一舉打通了28年未能打通的斷頭路。今年清明節期間,汕尾發出最嚴的森林防火通告和禁火令後,廣大農村黨員幹部以身作則,帶頭移風易俗、文明祭祖、杜絕山火、守護青山,推動全市森林火災宗數和過火面積較去年同比均下降八成以上。

新時代吹響新號角,汕尾要傳承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海陸豐文化的優秀內核,激發全市上下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形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幹事創業新風尚,不斷開創汕尾改革發展穩定新局面,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貢獻汕尾力量!

【來源】南方日報

【撰文】南小渭 黃嘉鋒

【作者】

【來源】 南方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