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又到了可以皮一下,很開心的兒童節了。

但是,對於那些熊孩子來說,每天都可以皮一下。

比如這樣↓↓↓

看我的新裝備,酷不酷!……

啊啊啊!等等,我怎麼下不來了?媽媽,救命啊!!!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藏起來,這是我的秘密基地,誰也找不到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爸爸,我們用媽媽的魔法棒畫個情侶妝吧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看我做的造型,不錯吧~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口紅的新用法,果然要靠我來發掘!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我們比賽,看誰的線更直!!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喝果汁,我來教你啊~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求問媽媽的心理陰影面積,難怪有媽媽說,無數次想要把孩子扔進垃圾桶。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但是,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每個孩子接觸世界的方式都不同,有的小孩更喜歡觀察,而有的小孩就是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摸摸,什麼都想感受一下。

這一點,《魔鬼老大,天使老二》的作者諸葛越感觸特別深。她兩個兒子的性格就是截然相反的。

大兒子愷愷從小不太會和別人相處,不喜歡跟人打招呼,十幾歲了還每天被媽媽催著刷牙睡覺起床。

小兒子騏騏,從嬰兒時期就能自己睡覺,該幹什麼就去幹,從來不用大人催,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有一大堆的朋友,跟大兒子完全不一樣。

那麼,面對這麼不一樣的小孩,媽媽們應該怎麼做呢?

01

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

磨蹭和拖拉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也是家長頭疼的問題。本來半個小時能做完的作業,磨磨蹭蹭2個小時也做不完;明知道睡覺前要寫完作業,偏偏拖到睡覺時間到了還是沒寫。

再加上現在的學校會額外佈置一些手工、手抄報等任務,孩子就更完不成。家長怕孩子挨老師批評,往往動手替孩子完成,長此以往孩子有恃無恐,家長常常抱怨不是孩子上學,是家長在上學。因此,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習慣顯得非常重要。

諸葛越提供了一種進度條式的時間管理方法。方法很簡單,把孩子們需要做的事情列個清單,每完成一件,就給進度條塗上一部分顏色,等事情都做完,進度條就塗滿了顏色。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什麼,做到了什麼程度。父母不在家或者假期的時候,用這個方法來讓孩子自己安排事情做,又簡單,又有效。

除了時間管理的習慣,孩子還應該有的一個習慣是讀書,手邊應該永遠有一本在讀的書。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讀書是會讓孩子終身受益的事情,這點大家都沒有疑問。但如今的孩子,更願意和手機等電子產品為伴,很多父母也把孩子不愛讀書的鍋扣到了電子產品身上,但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言傳身教。如果父母下班回到家就抱著手機不停地刷,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看書呢?

諸葛越說她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一本或幾本正在讀的書,忙得時候讀一兩頁,空閒的時候整個週末都在看書。

從孩子出生幾個月開始,她就帶著孩子一起看圖片,1歲多開始給孩子講故事,孩子上了小學給他們讀長篇故事,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這種睡前讀書講故事的習慣持續到了孩子們12歲。

在媽媽的帶動下,大兒子每年都讀七八十本書,小兒子也對閱讀有著很大的興趣。

讀書未必能馬上帶來什麼收益,但是會讓他們的視野更豐富,喜歡讀書的孩子通常知識的積累確實會比較紮實。

02

鼓勵孩子有創造性的想法

我們有時候會發現,一件很貴的玩具,孩子玩不了多久就不喜歡了,但是土堆、沙子、下雨下雪對孩子永遠都有吸引力。

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在孩子那裡可以變換出無數的玩兒法。比如把撿來的樹葉和石頭埋進土裡當寶藏,然後小朋友們一起挖,看誰能挖到寶藏。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還有把土裝到小桶裡,倒扣過來想得到一個桶狀的土堆,倒過來後發現土一下子散了,旁邊的小朋友說需要給土澆水,於是孩子們開始商量從哪兒弄水。總之一堆土就能讓孩子高高興興玩兒幾個小時,還有很多不同的玩兒法。

還有一個階段,孩子會不停地問為什麼:鳥為什麼會飛?媽媽為什麼要上班?張阿姨家為什麼在那邊?幾乎成了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這些看起來十分奇怪想法和做法,恰恰是孩子對外界的好奇心萌芽的表現,他在探索世界。如果父母能在這時候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引導,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大有好處。

對於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十萬個為什麼,諸葛越告訴我們,孩子提問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保持耐心和興趣,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正確答案。

諸葛越的小兒子在6歲的時候問了她一個問題:媽媽,你知道世界是怎麼開始的嗎?她告訴孩子,世界開始的時候還沒有我,我也不知道。但對話並沒有就此終止,她接著問孩子:媽媽也不知道,怎麼辦呢?孩子說:要不我們上網查查吧。

她沒有迴避孩子的提問,也沒有給出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孩子的辦法不一定正確,但這個思考、探索的過程非常重要,這個思維過程是孩子長大後依然保持創造力的源泉。

03

教會孩子幸福

首先,睡覺和鍛鍊身體一個都不能少。

諸葛越的大兒子愷愷從小被催著刷牙睡覺,一直催到16歲,但是她始終沒有在睡覺這件事上妥協。孩子到了16歲,突然有一天不用催了,每天按時刷牙睡覺。

愷愷也不是一個有運動天賦的孩子,足球籃球都不擅長,但他喜歡游泳,常常一個人來來回回遊2個小時,看似枯燥的運動其實是他放鬆的好方法。愷愷上了大學之後說,在高中最忙的日子裡,游泳是他最好的減壓方法。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然而,現在的孩子,睡眠時間經常被犧牲,很多孩子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各種加碼,學習到晚上10點11點,週末在各種補習班奔波。即使報個運動的興趣班,也是為了特長加分,不能從中得到絲毫樂趣。長期來看,這些都會損傷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做父母的真的要掂量一下怎麼選擇了。

除了睡好覺、多鍛鍊,還有就是要教會孩子成長型思維,能坦然面對挑戰和失敗。這裡有一個小方法,誇孩子的時候不要誇他聰明,儘量鼓勵他說“你很努力”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孩子經常被誇聰明,他在失敗後就會懷疑自己不夠聰明,在遇到挑戰時候會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意味著不聰明。

如果一個孩子在做好一件事後得到的評價是“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做得那麼好”,孩子會認為事情是靠努力做到的,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就願意努力去嘗試,遇到失敗後會想可能是自己不夠努力,而不是不聰明。

這種遇到調整勇於嘗試、遇到失敗願意再試試的心態,就是成長型思維。

還有一點,父母需要教會孩子怎麼和別人交往

因為人際關係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儘管國家放開了二胎,目前來看,獨生子女依然是主流,全家圍著一個孩子轉。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極度自我,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會跟人交往。所以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跟其他孩子接觸,在過程中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我們小區裡的一些媽媽非常有智慧,她們經常把孩子放在一起拼養,孩子們在一起吃飯一起玩兒,難免你搶了我的玩具我打你一巴掌,只要不過分,這些媽媽們都不會出手管,只在孩子求助的時候適當引導。

時間久了,孩子們學會了吃飯只吃自己碗裡的飯菜,想玩兒別人的玩具拿自己的玩具商量著交換,不再因為一個硬幣或一張紙大打出手或哇哇大叫。

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你不知道,你媽有多少次想把你扔進垃圾桶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諸葛越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