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個信號出現,房價又要漲了

繼續擴大內需,政策信號已明確。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於下一步工作要求強調: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同時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注重引導預期,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並沒有沿用之前的“適度擴大總需求”,而是把“適度”改成了“持續”,同時“持續擴大內需”這一要求也是2015年以來政治局會議上首次出現。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貨幣政策已經出現變化。在全球處於加息週期,中國預期會收緊貨幣時,央媽卻突然降準了。

2018年4月17日,央行宣佈從2018年4月25日起,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資金規模約13000億元,其中銀行用於償還MLF約9000億元,釋放增量資金約4000億元。

注意這個信號出現,房價又要漲了

年初以來,從PSL放量、資管新規更加務實到近期央行降準置換MLF,表面上看央行都是在持續小幅“放水”。這就說明政策基調從“調結構為主”轉向“調結構與擴內需”並行提前已經出現信號。

為何要重提“持續擴大內需”?貿易衝突對經濟造成的壓力是重要原因。2018年一季度淨出口劇烈波動,對GDP的貢獻率大幅滑落。雖然目前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進出口貿易影響有限,但不排除貿易摩擦升級的可能性。

對於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政治局的戰略非常清晰,通過借鑑日本、東南亞、拉美危機的教訓發現,擴大經濟“內需”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要警惕,資本不是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房地產。

利用房地產業的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啟動內需,一度是政府實施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方面。買房是最大的擴大內需,2017年中國GDP中房地產業為第五大產業,佔GDP 6.5%。同時房地產可以帶動裝修、建材、家電等1000多個行業,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夜壺”。

從歷史來看,較為明顯的以擴大內需為主刺激性政策,都跟房地產有著較深的淵源。

首先是1998年,政府提出“擴大內需”的舉措,其背景是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具體做法,採取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配合以穩健的貨幣政策,大規模發行國債,促進基礎設施、基礎工業的發展,以帶動工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等措施,同時,也採取了“降低利率”、“徵收利息稅”等做法。

這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開墾了內需的“處女地”——商品化房地產市場。1998年中央出臺房地產改革方案,一是取消福利分房,二是銀行支持你貸款買房。雖然當時房價還沒有脫軌,但是不久之後,“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就被很多地方政府發揮到了極至。

注意這個信號出現,房價又要漲了

其次就是2008底,在次貸及美元危機的衝擊之下,政府啟動了四萬億的刺激性救市計劃,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市場,推高了房價。

經濟學家吳敬璉曾經分析過:4萬億投資是主要給了國企,而且主要是央企,10萬億貸款主要給了誰呢?還是國企,是央企,以至於有些我們的央企,感覺負擔很重,他拿到這麼多錢怎麼辦呢?結果紛紛成立房地產公司。

這樣一來經濟是保住了,樓市槓桿率也隨即飆升,我們看到2009年商品房銷售面積也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再一個就是最近的2015年,全球經濟處於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國家為了保持宏觀經濟增長不失速且在合理區間運行,實行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穩定投資增速的政策。

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房地產投資增速顯著放緩,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下滑,房地產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狀況,就在市場對房地產行業的悲觀預期不斷增加的同時,2016年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啟了樓市的瘋狂。

2016年,在實體經濟乏力的情況下,大量的信貸流入了房地產。全年新增貸款12.65萬億元,其中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5.68萬億元,居民購房貸款佔新增貸款有一半比重。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每個月新增貸款中,居民按揭貸款的比重幾乎每月超過了70%。

當然房價比購房者還要瘋狂,大數據房價指數顯示,2016年12月,樣本城市全國綜合指數同比上漲41.93%。其中廊坊(燕郊)的同比漲幅高達100%以上。

雖然2017年以來出現了“市場最嚴”的房地產調控,政府也一再強調“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但是搶房依然還在上演。

近期杭州、鄭州、南京、西安、濟南、青島等地又出現“全款的往裡走,貸款的不要堵門口,公積金的把小黃車挪走”這種搶房的盛況。與之對應的是,2018年一季度,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9661億元,同比增加37%。其中,住宅用地出讓金總額為7683億元,同比增加34%。

注意這個信號出現,房價又要漲了

雖然今年以來全國主要城市發佈房地產調控政策已近80次,並且目前上海、南京、長沙、成都、武漢、杭州、西安等7座一二線熱點城市,都陸續公佈“搖號購房”政策,但是在限價政策影響下,很多開發商瘋狂捂盤惜售,進而又導致了“一房難求”。

對於中國居民來講,由於可配置的資產不多,不斷上漲的房價已經成了大家心中的“中長期的儲蓄”,而一些熱點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價格逐漸呈現明顯倒掛,其中幾十萬的套利空間更是催生了搶房的瘋狂。

但如今在“持續擴大內需”的政策下,資金真正該流入那些關係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等,這些產業的發展可以滿足居民的高端需求,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領域。

房地產的火熱確實可以“擴大內需”,但是它還導致了資金的“脫實向虛”,同時又制約消費者在其他方面的消費能力,相信這並不是國家想要看到的結果。所以說“持續擴大內需”提升經濟的同時,一定要警惕資金流向房地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